正文 第2章 一個農民的覺醒(2 / 2)

富裕起來的農民曾玉屏和以前變了個人一樣,這時候的曾玉屏已經漸漸開始蛻變,他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是一個有想法的農民,他做了很多不同於曾家先祖們的創舉,這些創舉對後來的曾國藩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曾玉屏首先和曾家的老人家們商量了下,在當地建立起曾家的祠堂。以前當地姓曾的根本沒有祠堂,在曾玉屏的號召和努力下,終於建起了曾家的祠堂。另外曾玉屏還規定曾家族人每年十月份都要在曾家祠堂進行祭祀。曾玉屏的認知裏,家族的興盛和壯大,需要懂禮節,以後無論富窮,禮節不能忘記,無論子孫多麼愚鈍,家族的祭祀不能少。曾玉屏的這項創舉使得當地曾家的人比以前有了凝聚力,而曾玉屏因為倡導建祠堂和每年祭祀,在曾家族人裏邊的地位提高了,儼然已是當地曾家的領袖。

接著曾玉屏開始重視和當地鄉黨親戚搞好關係,鄉裏人有喜事了,定然去道賀,鄉裏人有喪事了,定然去吊唁。鄉裏鄉親如果有難處,曾玉屏能出錢就出錢,能出力就出力,全力相助。如果有人鄰裏之間發生糾紛,曾玉屏也第一時間前往排解,該安慰的安慰,該斥責的斥責。因為曾玉屏家比較富裕,所以他還把鄉裏損壞的橋梁道路進行了修葺,碰上沒人管的孤弱或者患病者,他也盡力救助。曾玉屏做的這些事情提高了他在當地的威望。

曾玉屏上私塾中途而廢,現在富裕起來了,深以家族中沒有讀書人為恥,他覺得一個家族若想興旺發達,就得讓子孫去讀書,去博取功名,走仕途的道路。曾玉屏平時非常喜歡結交學識淵博有才能的人和有聲望的學者,其次是結交老成端正的人,而對於巫醫、僧侶以及搞風水星象的這些人,他卻是非常討厭的,常常是避而遠之。對待來投奔的遠親和窮困潦倒的人,曾玉屏總是給予很好的招待,絕不會因為嫌棄而怠慢。曾玉屏所做的這些改變是為了子孫後代著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其友而知其人,子孫以後若與有學識、行為端正的人來往,自然也會變成有學識、行為端正的人。

為了讓曾家的子孫中能有人能考取功名,曾玉屏從自己的兒子曾麟書開始,就讓曾家的後世子孫好好讀書,參加科舉考試。

曾玉屏雖然為一介農民,讀書不多,但是他的見識是非常深遠的,他所做的這些事情,在當時看來似乎影響不大,但是對曾家後來的影響卻是極大的,對曾國藩思想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他讓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漸漸發展成為一個興盛的書香門第。

對於曾國藩的父親,也就是曾玉屏的兒子曾麟書來說,他是曾玉屏諸多變革的第一個受惠者。從他開始,曾家要開始向孔子孟子靠攏,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然後前去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個功名。然而曾家世代為農,從不曾有過讀書人,現在忽然開始讀書了,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的,曾麟書漸漸發現,他自己根本不是塊讀書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