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曾國藩與中國近代士大夫的人才觀(2)(1 / 3)

曾國藩平生都把獎掖人才視為極大的快事。他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材,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若能身體而力行之,庶乎其免於大戾矣。”他正是從這種信念出發,去發現別人的長處,加以鼓勵,使之發揮更大的才能,並以表彰他人作為引導,來啟迪後進,要求部屬加以效法。譬如,他推許胡林翼平實質樸,不用權術;李瀚章廉正誠樸,吏事精賅;稱讚彭平麟任事勇敢,勵誌清苦,有古烈士風;李元度血誠果毅,陳達戎機;褒揚李續宜、李續賓兄弟善撫士卒,處變不驚;表揚王蜜熟悉地理,軍事民主;陳士英曆著戰功,所部士勇精悍得力等等。這種以宏獎為主的教育方法在人才的培養方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為,它對被表揚者是一種鼓勵,對其他人則是一種教育和啟發,而表揚者本身所主張所提倡的東西也通過這種形式得以向大家公布。對那些有過失、有錯誤和缺點的人,曾氏不是當眾予以斥責,而是進行個別談話,指出其過失和錯誤,甚至進行嚴厲的批評。這樣,使被批評者既能看到自己的過錯,又未在眾人麵前失去麵子和威信,有利於被批評者更好更快地改正缺點和錯誤。

再次是從言行、誌趣品性中去識別、發現人才。曾國藩雖重視考言,“借奏折為考核人才之具”,但他還主張看一個人的言行和誌趣品性以及實際任事能力如何。正如薛福成所指出的:“曾國藩知人之鑒,超鐵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曾氏把說話有條理、不講大話作為挑選人才的條件之一。他認為,擇吏之道,“大約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挑選官吏是這樣,擇選將才也是如此。他說:“大約選將,以打仗堅忍為第一義,而說話宜有條理,利心不可太濃,兩者亦第二義也。”為什麼曾國藩要把說話有條理、無妄言作為選將擇官的一個條件呢?他認為,作為一個文官或武將,說話有條理,即善於思考、思路清晰,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素質,是一個起碼的條件;而說話無條理,則說明思維方麵有所欠缺,這樣的人是不能當官為將的。事實上,湘軍將領中文人從軍者不少,有些人好說大話,或自恃有才,目中無人,或好大喜功,譏笑別人無能。曾國藩對這樣的人很反感。他說:“好談兵事者,其閱曆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李鴻章雖才智卓絕,但初因曆練較淺,頗有傲慢之習,曾國藩當著別人的麵,不願納李入幕;後雖入幕,曾氏也常以嚴辭教訓,使之日斂傲氣。又,李元度文人習氣頗重,曾國藩與他約法五章,其中第一條就是戒浮,即“不用文人之好大言者”。曾氏多次表明,湘軍曆來不喜歡重用說大話的人擔負將官之職。他最欽佩李續賓的穩重無多言:“含宏淵默,大讓無形,稠人廣坐,終日不發一言。”“公端凝敦篤,愛人不尚美言,而意溢於色,色餘於辭。”李氏所表現出的這種“拙誠”個性,大為曾氏所讚賞。曾國藩還常提醒部屬:“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曆九州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與?”他尤其告誡他的子弟,要以行事穩重、少言寡語為先。

曾國藩把一個人的操守品行看得很重,把它作為發現、選擇人才的條件之一。曾氏自幼飽覽孔孟經典,治軍之前又致力於程朱之學,因而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說之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封建的倫理道德奉為至寶。所以,他把操守、品性、為人如何這一點放在考察人才的重要位置上。他認為,德才兼備可為好官、好將,但在兩者之中如隻備有一方,那麼他寧願取才能稍欠之人,也不肯取無德之人。因此,他在考察人才時將德行操守、品性為人作為一個重要條件。曾氏常說,在方今天下大亂、人皆懷苟且之心的時候,特別要看一個人是否為人正派、操守過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全力為統治者效勞,乃至戰死疆場也在所不惜。因此,曾國藩對無官氣、有操守、品行端正的人特別器重,終生引以為同誌,引以為心腹之交。茲略舉幾例以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