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曾國藩與中國近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學(1)(1 / 3)

一“匡時救世”的人生目的及其影響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從屬於他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政治需要,是和他的政治觀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因此,他的人生哲學首先體現出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中國正統士大夫“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的闡發和實踐。

曾國藩自青年時代起功名心就很強。他的同鄉好友劉蓉曾說他“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淤。曾國藩自己也說,他當時最大的心願便是“欲刻苦而自振拔”於。1838年,曾氏經殿試成為進士,名列三甲。按清代科舉常例,三甲進士多不能入翰林,曾國藩為此而感到羞愧。後因勞崇光多方勸慰,堅留不已,並表示願為他幫忙,他才按時參加了朝考,躋身於翰林之列。寒窗苦讀數十載,使曾國藩終於順利地攀登上了封建科舉仕途的最高階梯,從而促使他銳意進取的熱情更趨高漲。他經常借詩文抒發自己的誌趣,自比於李斯、陳平、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振拔出來,使他成為國家之棟梁。他十分自信地表示院“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蚊龍。”並決心按照正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大顯身手,實現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認為,要實現“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並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目的,在西方文化已經開始輸入中國,內憂外患同時襲來,清王朝統治秩序大亂之際,首先應當大力宣揚和闡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信那一套,使人人都能自覺地遵循封建綱常倫理去處世為人,去說話行事。他在給好友劉蓉的信中特別強調這一舉措的重要性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學豈有他與?即物求道而已。物無窮,則分殊者無極,則格焉者無巳時,一息而不格,則仁有所不熟,而義有所不精。彼數聖人者,唯息息格物,而又以好色惡臭者竟之,乃其所以聖也。不如是,吾未見其聖也。自大賢以下,知有精粗,行有實不實,而賢否以次區焉。……國藩不肖,亦謬欲從事於此。凡倫類之酬酢,庶務之磨礱,雖不克衷之於仁,將必求所謂藹然者焉;雖不克裁於義,將必求所謂秩然者焉。

很明顯,曾國藩要以實際行動來擔當起“救世”的重任,並以此作為人生的最終目標,亦即“仆之所誌,其大者蓋欲行仁義於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則欲寡過於身,行道於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於宗族鄉黨”。為此,他特別告誡其子弟,處世為人也好,居家旅行也好,讀書做官也好,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如何維護本階級的統治,維護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至於個人或家庭的利害得失,雖也應該考慮,但這隻是次要的問題,應當服從於“匡時救世”的需要,並為之不惜一切,這才稱得上是正人君子,才算得上有遠大抱負。他在家書中說院君子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之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曾國藩還認為,要實現“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要達到這樣一個人生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具有為之奮鬥獻身的精神。因為,人生的道路是極其艱難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處於內憂外患一齊襲來的中國近代社會,要扭轉國家的命運,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難會更大,需要個人犧牲的東西會更多。從而,他總結曆史經驗,得出認識,認為古往今來的聖賢豪傑之所以能完成救世的宏願,大抵都是因其力排萬難、獨任艱巨才達成目的。因為,“古來聖賢豪傑,何人不從磨煉出來?磨折愈甚,學養愈進。但求誌彌剛,氣亦靜,磨不倒者,即是高人一等耳”。他在曰記中更以具體透徹的例子對此加以了說明。

與子序言聖人之道,亦由學問、閱曆漸推漸廣,漸習漸熟,以至於四達不悖。因戲稱曰:鄉人有終年賭博而破家者,語人曰院“吾賭則輸矣,而賭之道精矣。”從古聖賢未有不由勉強以幾自然,由閱曆悔悟以幾成熟者也。程子解《孟子》“苦勞餓乏,拂亂動忍”等語曰:“若要熟也,須從這裏過”。亦與賭輸而道精之義為近。子序笑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