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曾國藩與中國近代官僚士大夫的治軍方略(2)(1 / 3)

湘軍的餉章規定與綠營兵有較大的區別,體現出待遇特別優厚的特點。曾國藩考慮到,清軍尤其是那些綠營兵之所以平時缺乏訓練,戰時士氣低下,戰鬥力很差,原因之一是兵餉太低,待遇微薄,時有後顧之憂。綠營兵平時月餉為馬兵二兩,戰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這在清初尚可維持生活,但在道鹹年間已不夠五口之家用了。在這種境況下,兵勇不得不出營做小販謀生,或離營供差。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兵勇很少有時間在營內訓練。正如張集馨指出:“營中公費,近年益缺。”各種雜出費用“無一不攤派兵餉,是以每月每兵僅得餉三錢有零,不敷一人食用,別尋小本經紀,另有他項技藝,借資事畜”。曾國藩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除每營增加長夫一百二十人以減輕士兵的勞役負擔外,還設法提高士兵的糧餉供應標準。他參考斟酌先前各路勇營的餉銀章程後,於1853年11月正式製定了湘軍糧餉章程。規定陸師營官每月薪水銀五十兩,辦公銀一百五十兩,夫價銀六十兩,共計二百六十兩,凡幫辦、書記、醫生、工匠薪水及置辦旗幟、號補各費用統統包括在內。其他各弁兵每月餉銀分別是:哨官九兩,哨長六兩,什長四兩八錢,親兵護勇四兩五錢,夥勇三兩三錢,長夫三兩。水師兵餉大體與陸師相同,唯哨官薪水為陸師的兩倍,每月銀十八兩。總括起來計算,湘軍士兵平均每月餉銀六兩。這種特別優厚的待遇,無疑極大地調動了農民以及那些紳士、文生從軍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曾國藩還製定了如果士兵擅自離營,欠餉、存餉即被沒收,不再發給的規章。這就很自然地束縛住了士兵的手腳,即士兵苦無川資,又戀於餉銀,以致不能輕易離營歸家。至於士兵一旦假歸或遣散回家,曾國藩則明確規定人人都可以領到一大筆銀兩,即平時餉銀隻發五成,餘下者在遣散或假歸時進行核對,酌發部分現銀以充川資,其餘部分由糧台發一印票,到湖南後路糧台一次結算付清淤。這個辦法對那些尚未應募入伍的人也可以產生巨大的誘惑力。

在以維護封建綱常倫理為名吸引、招募、約束兵勇的同時,曾國藩更為重視的是對士兵的精神武裝,即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曾國藩治軍方略中的一個首要內容就是注意用仁義禮教去陶冶、維係軍心,培植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有勢力。在這一點上,曾國藩也繼承和闡發了戚繼光治軍的傳統精神。戚氏認為,練兵必須從軍禮方麵的訓練入手。他說:“孔子論治,亦隻曰正名,名正分定。分定則上下相安,臂指相聯。軍中名分,須有軍禮為始。”“禮不興,則名分不正,則履加於冠上,太陽倒持……軍禮立,則節製嚴明,指揮得手。”戚氏還親定軍禮數條,強調“凡議過之禮節,定要遵行。諺雲:‘軍中立草為標。,但一字一言出口就是軍令”。這種軍禮,顯然沒有脫離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作為孔孟學說的忠實繼承者的曾國藩,對此深信不疑。他明確認識到,農民起義之所以頻繁發生,內憂外患之所以紛至遝來,八旗、綠營兵之所以在同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望風披靡,一觸即潰,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固有的綱常倫理已大亂,人心渙散,尤其是清軍缺乏為朝廷賣命的忠義血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曾國藩非常重視孔孟的“仁”、“禮”那一套在治軍方麵的運用。

曾國藩明確指出:“帶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他的所謂仁,即“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也就是說,“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望其發達之心,則人知恩矣”。他的所謂禮,即卩“無眾寡,無大小,無欺慢,泰而不驕也”。也就是說,“正其衣冠,尊其目詹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教,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總之,就是要求帶兵之人“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於是,他滿懷信心地得出結論:如能堅持以“仁”、“禮”二字治軍,“雖蠻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可治哉”虞很明顯,曾國藩治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禮”思想灌輸於士兵的頭腦之中,把封建倫理觀念同尊卑等級觀念融合在一塊,將軍法、軍規與家法、家規結合起來,用父子、兄弟、師生、友朋等親誼關係掩飾、調劑並彌補上下尊卑之間的關係,極大限度地減少湘軍內部將帥之間、士兵之間的摩擦和抵觸情緒,使士兵或下級易於尊敬官長、服從官長、維護官長,為官長出生入死,賣命捐軀。為順利達到這一預定的目標,曾國藩非常重視對士兵的思想政治訓練和對將領的選拔培養。

在對士兵的思想政治訓練方麵,曾國藩著重堅持六個字:“勤勞”、“仁愛”、“嚴肅”。亦即前麵所述的“恩威並用”的意思。

曾國藩認為,行軍作戰本是一件勞苦不堪的事情,或是在冰天雪地裏奔走,或是在盛暑烈日下作戰,或是在雨雪風霜中露宿,或是在清晨深宵行進,都需要有一種不畏艱難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因而,習勞忍苦是治兵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常提醒部屬們:“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改。惰者,暮氣也。當常常提其朝氣。”總之,為將者為兵者,既在軍營,就須時時戒驕、戒惰。他認為,如兵勇能堅持做到不逸、不懶、不怠、不惰,也就不會去吸食鴉片煙、去賭博、去淫侈擾民了;反之,如平時驕惰之氣充盛,當然也就談不上訓練有素,更談不上為民眾所同情和支持。因此,曾國藩殷切希望湘軍兵勇、將士能在平時養成一種勤勞習苦的精神,去適應戰時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