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一 一百三十年來曾國藩研究評述(1)(1 / 3)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蓋棺定論。然而,對於某些複雜的曆史人物來說卻不盡然。自曾國藩去世一百三十餘年來他一直是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和不同階層的人廣泛議論的話題;對他的思想言行的評論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激烈爭論的熱點。這不僅由於他是一位極其重要而又複雜的曆史人物,更由於他的思想言行反映了近代中國曆史複雜多變的政治屬性,在某些方麵還與現實生活有著種難以割斷的聯係。因此,回顧一下曾國藩研究的曆史,對於推進這一領域的研究繼續深入則是十分必要的。

在封建史學家和一般官僚士大夫的心目中,曾國藩是一位公認的“中興名臣,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我們認為,形成這種一邊倒評價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麵:

一是由於封建正統思想的製約和影響。曾國藩的一生以挽救清王朝危局為己任,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為前提,當晚清國家機器在農民起義的風暴震撼下搖搖欲墜之際,曾國藩應運出山,以一介書生擔當重任,統帥數十萬大軍,經過十多年的拚爭,終於將影響遍及大半個中國、持續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鎮壓下去,為使清王朝渡過國內階級鬥爭的難關、延長其六十餘年的壽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封建統治者當然不會忘記曾國藩的這種愚忠精神。

1872年曾國藩去世後,第一個臚陳他的曆年“勳績”,並加以評論的是江蘇巡撫何璟。他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中指出院曾國藩“立功之偉,胥本於進德之勤,其生平盡瘁報國,克己省身,器識過人,堅貞自矢,不特今世所罕見,即訪之古賢臣,亦未遑多讓”淤。顯而易見,何璟是從封建正統思想觀念出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人生信條對曾國藩加以評論的,並且把他視為忠於君王、忠於封建王朝的榜樣。《清史稿》對曾國藩的評價是:“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踏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這種評判當然談不上是對曾國藩的學術研究。

二是由於曾國藩的門生故舊及幕府賓僚對其著意褒揚。曾氏以封建階級的才識、道德,去誘勸、訓導和陶冶人才,以封建士大夫的為人處世觀去吸引和感化人才,並在實踐中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其幕府不僅為當時人才之總彙,而且為文官武吏之傳習所,“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公之大營者,不下二百人”盂。“幕府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於全國人才之精華,彙集於此”榆這些人中,有的是他過去在湘、在京時的學友,如劉蓉、郭嵩燾、陳士傑、吳敏樹等;有的是因詩文受知於他,如俞樾、張裕釗、何栻、黎庶昌、錢泰吉、李士棻等;有的是因獻策而招之入幕,如李元度、薛福成、汪士鐸、李鶴章、屈蟠等;有的是由他人之幕轉入,如左宗棠、吳坤修、莫友芝、李鴻裔等;有的是早年師事於他被發現為人才,如李鴻章、李瀚章、鄧輔倫、吳汝綸、洪汝奎等;有的是在直接對話時從言談之中招聘而來,如容閎、向師棣、羅萱、汪宗沂等;有的因軍、政學識受知於他,如彭玉麟、王珍等;還有一部分人則是他從各個地方訪聞中得知有一技之長者,如李善蘭、華蘅芳、徐壽、成蓉鏡、倪文蔚、戴望等。無論這些人以什麼形式入幕,都與曾國藩對其學識才幹的賞識有關;無論他們後來上升到什麼地位,都與曾國藩對其舉薦有關。這其中的一部分人,擔任著清朝地方軍政要職,有的還位極權臣,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何璟、李宗羲、沈葆楨、李興銳等。他們長時間跟隨曾國藩南征北戰,同治中興“功業”也有他們的一份,他們之所以這樣美化讚頌曾國藩,實際上也是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的。

在這些人中,對曾國藩歌功頌德最為典型的是李鴻章,他在由薛福成為其代擬的評價曾國藩生平事跡的奏折中說:“竊嚐綜敘曾國藩之為人,其臨事謹慎,動應繩墨,而成敗利鈍,有所不計,似漢臣諸葛亮;然遭遇盛時,建樹宏闊,則又過之。其發謀決策,應物度務,下筆千言,窮盡事理,似唐臣陸贄;然涉曆諸艱,辛嚐甘苦,則又過之。其無學不窺,默究精要,而踐履篤實,始終一試,似宋臣司馬光;然百戰勳勞,飽閱世變,則又過之。”淤盡管李鴻章一再表示自己對曾國藩“不敢阿好溢美”,但字裏行間無不顯露出對其思想言行、道德文章所作的全麵肯定和頌揚之情。這種評價所采取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完全體現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觀念,自然也談不上是對曾國藩所進行的純學術性研究。

隨著時勢的推移和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演進,上述這種對曾國藩全麵肯定和頌揚的情況,在資產階級史學家和一部分思想家那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具體說來又可分為如下兩類情形:

一是有些人從大漢族主義立場出發,要求改良和革新政治,希望出現如曾國藩之類的漢族地主階級的實力派人物,來挽救愈益頹廢的政局。在資產階級改良派中,對曾國藩的學識和毅力特別欣賞的是梁啟超。他曾公開宣稱“曾文正公,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覩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覩之大人也已”。他號召人們學習曾國藩“自拔流俗而困而知則勉行,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資吾儕當前之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