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語感培養初探
中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感是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在習得、學得和聯想、想象的過程中廣化、強化、敏化和美化學生的語感圖式,培養學生一雙警醒的耳朵。
一,引子
《紅樓夢》:
……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外,隻聽見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耳細聽,唱到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再聽時,恰唱道:“隻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石子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林黛玉在不經意間,從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中,能夠敏銳地聽出“戲上也有好文章”,一下子就聽得清、聽得真、聽得透,呈現出異乎眾人的警醒耳朵。“十分感慨纏綿”“越發如醉如癡”,達到強烈而豐富的語感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具有對言語作品的警醒的耳朵,從而產生對言語作品的敏銳感受力,即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就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二什麼是語感
目前對語感的定義不下三十種,但從定義內核的角度分析可得三大類型:(一),感受論,(二),同化論,(三)無意識論。
感受論目前在學界相當有分量,很多人提出的語感新定義都是對這一定義的修飾、限定和補充。
同化論是李海林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所謂語感,就是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
同化理論的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學習過程中學習主體原有認知結構的重要意義。它強調。新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於認知結構原有的適當成分。言語主體的認知結構是一個預期框架,言語主體實際上隻能感受這個預期框架之內的東西。與言語主體的認知結構沒有任何聯係,組合不進去的言語材料,言語主體即使有言語行為的外在表現,也不可能與言語主體發生內在的信息交流,實現真正的心理聯結,因而也無從產生語感。
無意識論是劉大為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語言意識也有反思意識與無意識兩種活動方式,以無意識方式活動的語言意識就是語感。
他把無意識按覺察程度分為直覺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種類型。他的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這樣一個事實:絕大多數能夠準確、流利、有效地使用母語的人並不能完整地說出自己母語的語言知識。隻有那些以語言為專業對象的人借助於一定的科學方法才能接近這些知識,然後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部分地認識了它們。然而必須承認,能夠準確、流利、有效地使用,說明使用者已經充分掌握了相應的語言知識,這種語言知識是以潛意識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
他還說,我們通常都是在對語言過程無所覺察的情形下使用語言的,不僅意識不到是使用了哪些策略,也意識不到是如何選擇詞語和句法規則的,更意識不到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清楚書寫的。隻是因為積極運作的言語行為所造成的話語和文句恰當地表達了我們的意圖,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我們才能斷定這些話語和文句是在一定的意識控製下形成的,這正是下意識活動的明顯特征。
對已經形成的話語作品,我們很可能覺得表達的特別到位或者覺得一個語句音韻特別和諧,我們清晰地體驗著這樣的感覺但往往說不出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感覺,也說明我們正處在直覺意識中。
三,語感培養的途徑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究竟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呢?我們認為,目前應該主要進行下列三方麵的工作。
1,重視語言積累,加強語言習得。
語言學習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習得(acquisition),另一種是學得(learning)。語言習得,是指主體在自然母語環境中,通過接觸大量看似雜亂無章的言語材料,以一種我們至今還難以解釋清楚的語言學習能力抽繹出複雜的語言規律並據此去運用語言,尤其是母語的口語學習更是如此。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優越的母語環境,讓學生廣泛接觸並積累語言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在語言習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