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嗅覺,2%來自味覺。”聽的作用僅次於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口語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聽話時,主體必須在一瞬間利用強化記憶儲存信息並依靠快捷靈敏的直覺思維活動,才能在接收言語聲波的同時理解語意並評判話語。要調動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聽、多聽普通話。在對普通話語音材料反複聽的實踐中,學生會逐步將抽繹出來的母語的口語規律以知識的形式內化,轉換為自己的語感圖式。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同時涵蓋了無聲默讀與出聲朗讀兩個方麵。有的人將閱讀僅僅理解為無聲默讀,造成語文課堂隻能見到學生埋頭看書的身影,而聽不到琅琅讀書聲。重閱輕讀乃至隻閱不讀的片麵做法應該摒棄,提倡閱讀與誦讀並重。
閱讀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主體在進行閱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號代碼,而利用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主體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做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閱讀範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彙、句式的儲備,豐厚其語感圖式。
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們之文也。”
2,強化語言訓練,突出語言學得。
語言學得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語言以形成言語能力的,母語的書麵語學習大都采用學得方式。學生在語言學得中,“不僅接觸經過專家精心選定的話語材料,而且接觸各種語言知識,並有各種各樣的實踐訓練。”因此,語言學得與語言訓練之間存在者一致性。在語言學得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範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
要讓學生練,必須有教師的訓。但有的人將訓簡單地等同於“講”,於是學堂變講堂,教師大講特講,一講到底,這種違背訓示規則的“講”,一者表現為逐字逐句的“串講”,二者表現為過分執著於逐層逐段的“講析”。“串講”、“講析”往往是見字不見詞、見詞不見句、見句不見段,見段不見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屍萬段,忽略學生對整體作品的感知與直覺體悟。對於一般人來說,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對於語文教師來說,應是知有不言,,言有不盡。知有不言指學生已懂的不講,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講,暫時不需要理解的不講;言有不盡則是點到為止,給想象力騰出自由的場地。這才是講的藝術,才是真正地將訓理解為講。
母語學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的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築“同見”,“同感”,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3,鼓勵想象聯想,誘發審美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麵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意或語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遊萬仞的想象與聯想,對於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