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導語設計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其次導語應該是一部從頭到尾充滿著懸念的小說,跌宕起伏,極盡峰回路轉、一波三折之妙,使整個課堂如行雲流水,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大語文”的神妙境界。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優秀的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說開頭應該短小精悍,神秘動人。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
一、詩文名句,創設情境
雅名貝斯說“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與傳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團體的本質有關。正是在陶冶的過程中,我內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喚醒。”用詩文名句導課,正是教師試圖“喚醒”學生的過程。新的課標突出了高中語文課程注重審美、應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強調了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等。詩詞名句是濃縮的精華,它們的內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盡的,設計導語時,恰到好處地運用一些詩文名句,不但能夠很快地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典雅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審美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體現出鮮明的抒情格調,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於語文學習本身,而且還有利於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育。
例如在講授孫犁的散文名篇《黃鸝》時,教師先問“大家能說出哪些有關黃鸝的詩文?”,這是課堂上的一個“逗”,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澱,能夠說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然後教師總結“在這些詩文中,黃鸝作為春天的使者,給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那麼,在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孫犁的筆下,黃鸝又是怎樣的呢?”
二、故事導入,欲擒故縱
杜威說“成年人隻有通過對兒童的興趣不斷地予以同情的觀察,才能夠進入兒童的生活裏麵,才能知道他要做什麼”。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學引發學生學生興趣,誘發美感的重要保障。學生在上課前的幾分鍾內,注意力並不是最為集中的,導語作為過渡,有時可先宕開一筆,欲擒故縱,采用“曲徑通幽”的方式,用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如講故事開始,這樣能很快地把課堂導入到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使師生之間的知識傳遞融入和諧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時又能使課內和課外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收到“一石二鳥”之效。同時對於學生來說,要將作品中的情感遷移過來,化而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一種氛圍,需要一種感情環境,而與文章有著緊密聯係的故事能很快將學生導入到一種理想的課堂氛圍之中。
例如,在講授英國作家房龍的《<寬容>序言》時,我先講了一個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當暴風雨將要來臨的時候,人們能看到一種天藍色的小星星。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藍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著某個神話故事似的。據說這些美麗的小星星是古時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穿越不過的森林從三麵把這族人的營地包圍著,而在第四麵——才是一片草原。當一場災難降臨時,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領向幸福,但在密林裏,他受到了誤解、猜疑、謾罵。於是,他撕開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燒的心髒,用心靈之光將人們帶出了死亡之地。但是,在人們狂歡的時刻,他卻流盡了鮮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們踩碎,變成了這些美麗的藍星星。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愛著人們,但卻這樣悲哀地死去。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人類的先驅者如何理解恪守傳統和大膽創新的關係?從房龍的《<寬容>序言》中,相信大家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