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中文言文教學
針對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疑惑和難題,本文探討了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教學價值,學習文言文的幾點理由,進而明確目的,以做好文言文教學的分內事,然後直麵現狀,剖析了學生怕學厭學文言文的原因,最後,重點論述如何實踐理想,探索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文言文的方法。
在語文教科研全麵開花、如火如荼的今天,高中文言文教學研究顯得有點受冷落,甚至至今還停留在“文白之爭”的層麵上,這種狀況不太正常。本文擬就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價值、目的、現狀及理想做法闡釋一下個人的觀點,以求正於方家。
一、探求價值——學習文言文的幾點理由
在漫長而激烈的“文白之爭”中,支持學習文言文的專家們全麵而深入地論述過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總括起來大致有:教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我不想多作複述。下麵要談的是我麵對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無用論”而提出的幾點看法。
1、文言作品是中國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多為當時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產品,具有極為豐贍的精神內涵。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還承擔著德育的重任,我們要培養良好精神品質的學生,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學生隻是閱讀他們喜歡的“思想情感委瑣”“眾生喧嘩”的當代“快餐文學”,顯然達不到我們的目的。學生應多和傑出人物、一流人才“對話”,直接感受他們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體味他們不同凡響的憂患意識、生命意識、家國意識,然後逐步涵養其高層次的生死觀、榮辱觀、憂樂觀,在精神上走向豐潤完滿。
2、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運用現代漢語的起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高中生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漢語言表達的言簡意豐、譴詞造句的考究、思想內容的深刻、論辯藝術的出色、結構的嚴謹等特點,從而熱愛民族語言,學習並發展民族語言的表現力。還要指出的是,繼承這一“文物”有助於培養學生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且不說將來要從事古代曆史、政治、經濟、科技、文藝、醫學等研究工作的學生,就是個普通的中國人,至少能感受中國畫、民樂、園林的美吧?至少在民族藝術麵前,能激起一片濃濃的情愫,對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吧?學習獨具民族審美特質的文言文,可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培育起那一份敏感。語文教師要帶領青年學生認識文言文,研究文言文,讓它與學生息息相通,從而達到在祖國語言文字與豐富燦爛的文化的曆史平台上去開創新的現代文明的目的。
3、文言文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應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今天的學者在反對學習文言文時,常引述胡適、魯迅、葉聖陶等大師曾說過的話作為依據。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們能取得彪炳千秋的成就,跟他們擁有深厚的文言修養是分不開的。事實上,開創中國新文學的大師們,都接受過良好的古文教育,比如朱自清、冰心、巴金。就是身為科學家的楊振寧,對其從《孟子》中汲取到的營養至今念念不忘,並常現身說法,告誡青年學子要學習古代經典。再說,如果一個英國人不會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我們會嘲笑他,可“莎士比亞”就是英語的文言文呀?如果學生隻有讀李約瑟的《中國的科技和文明》才了解到中國古代的成就,隻有到日本留學才能學到中醫,這恐怕不隻是一種尷尬吧?一個無力繼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國家,能發展到哪一步?如果高中生對著“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等千古佳句都一臉茫然,中學語文教育能說是成功的嗎?
二、明確目的——做好文言文教學的分內事
新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這規定看起來很“明確”,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諸多偏差。
其一,什麼叫“淺易文言文”?《蘭亭集序》的後半部分、《逍遙遊》也算“淺易”嗎?難度過大的選文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打擊是可以想見的。其二,有人過於信奉“工具性”,文言字詞句的學習占據了課堂教學絕大部分時間,而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可有可無,使高中階段和初中階段一樣隻重文言知識的積累。其三,有些教師不顧實際,總想著“如何借助文言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品質、創新能力”。教科研上的趕時髦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我認為,依據大綱,根據學生的教學實際情況,文言文教學主要是要做好以下的分內之事:
1、繼續重視文言字詞句的學習,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新舊聯係、辨析異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重視每一篇課文,把“幫助學生理解熟記具體的文言課文”作為“文言文教育的第一要務”。引導學生走入“文心”,和作者同命運共呼吸,真正體悟到文言課文之美,從而樂學、會學。久之,學生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就能恰當引用、巧妙化用,不斷提高自己語言的美感。
3、引導學生接受以思想見長的文言課文的熏陶感染,讓他們直接感受一流人物的博大胸懷,自覺加強品格修養。多年以後,學生在困厄中能想到孟子的高論、司馬遷的不屈以自勵,在得意時能不忘魏征的警示、司馬光的訓誡以自勉,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真的達到了。
三、直麵現狀——剖析學生“怕”學“厭”學文言文的原因
我曾多次對新任教的班級作摸底調查,很遺憾,喜歡和比較喜歡文言文的學生從未超過一成。讓學生用一個詞來概括對文言文學習的評價,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厭惡”。我想,要搞好文言文教學,不直麵現狀、不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不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是不行的。
綜合曆屆學生的說法,我認為學生普遍怕學厭學文言文的原因除了上文論及的目的不明確外,還有下述幾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文言文畢竟是古代的語言,到現在已幾乎沒有使用價值了。和白話文的相去甚遠也使得它難免令人感覺晦澀難懂。對於學生來說,“無用”加“難懂”,哪裏還能提起學習的興趣呢?
2、教材的因素。其一是選文。“課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的標準當然是對的,但也不能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課文太深奧,有的太乏味。其二是編排。新教材是以文學史為序編排的。這種編排方式偏重於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教材的編排還是按由淺入深、先韻後散,先故事性後哲理性的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