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的兩點做法
隨手翻開學生的作文、日記或作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錯別字,有的情況還很嚴重。一句話裏有時竟出現了四五個錯別字。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缺乏漢字結構、詞義辨析、語音等方麵的知識,如把“承前啟後”寫成“成前起後”、把“矯健”寫成“驕健”。二是粗心大意,不求甚解,對自己要求不嚴。新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不寫錯別字”。為了讓學生正確運用漢字表情達意,減少錯別字,筆者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特點,講辨別。
學生由於對字形、音、義不了解,或者理解模糊,粗枝大葉,而常寫錯別字。筆者歸納學生常出現的錯誤,得出形似音同易誤、形似音異易誤和形異音同易誤三種情況。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做了以下工作:
1.辨清字形。
對於字形相近,容易引起錯覺而寫成別字的,就錯覺所在,進行辨析,幫助學生突破字形難點。如針對“仰”易錯為“抑”、“眨”易錯為“貶”、“慨”易錯為“概”,教師指出這類字字形差別的特點是“字的左半部不同,右半部相同”,讓學生注意辨清。針對“徒”易錯為“徙”、“折”易錯為“拆”、“捐”易錯為“損”,教師指出這類字字形差別特點是“字的左半部相同,右半部不同”,讓學生注意辨清。針對“怒”易錯為“恕”、“熬”易錯為“煞”、“炙”易錯為“灸”,教師指出這類字字形差別特點是“字的上半部不同,下半部相同”,讓學生注意辨清。針對“熨”易錯為“慰”、“裳”易錯為“棠”、“荼”易錯為“茶”,教師指出這類字字形差別特點是“字的上半部相同,下半部不同”,讓學生注意辨清。通過教師的幫助分析,學生會加深對這些錯別字的理解,從而突破字形難點,減少這類錯別字的出現。
2.講清字義。
有些容易混淆的字,應指導學生從基本意義上加以辨清。如“矛盾”的“矛”錯為“茅”的,便可指出前者是長柄有尖的武器,後者是草木植物。也有的錯字錯在成語裏,如“拾金不昧”的“昧”錯寫成“味”,便可指出前者當“隱藏”解釋,成語意思為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如寫成“味”成語就解釋不通了。這些錯別字皆因未懂字義、詞義,因此教師要著重講清字詞的意義,學生用起來就會注意該用哪個意義的字了。
3.掌握規律。
有些錯別字主要是由於學生不了解字的構成而出現的。在糾正錯別字時,教給學生一些關於字的偏旁、字的音形義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掌握字的規律,錯別字就容易慢慢減少。如“暖”學生易寫成“目”旁,教師就可跟他們說明太陽一曬才暖和,所以古人寫成“日”旁,而不寫成“目”旁。這類結構相似而不易分清的偏旁有“冫與氵”、“阝與卩”、“木與扌”、“廣與疒”、“廴與辶”、“冖與宀”、“文與欠”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分析,讓學生掌握形聲的特點。如古時大凡和鬼神迷信有關的字都是“礻”旁,如“社、祖、神、禮、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東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襯、衫、補”等。這樣從文字學的角度去作些淺顯的解釋,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