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詞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換詞法,指在一首詩歌的教學中,把詩眼或有利於理解意境的字詞,根據訓練的需要,改換成內容相近或相反、意象擴大或縮小、色彩有變化的其它詞,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性,深入意境,挖掘內在的思想情感,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激發學生的作文修改意識,提高寫作水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感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詩歌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跨越時空和語言的障礙,盡可能和詩人的思維接軌,達到思維同知,理解意境,與作品共鳴。這種理想的教學境界的實現,難就難在語言突破。高度凝練的詩歌語言,單純地串釋翻譯,會隔裂內容的完整性,統一性,淡化作品的美感,破壞潛在的韻味,阻斷未盡的言外之意。如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講成“抬頭看見明亮的月亮,低下頭思念我的家鄉。”原來優美的詩歌韻味頓然消失,不但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反而讓學生懷疑這樣的詩歌是否值得學習。換詞法在教學中注重“詩眼”的突破。一首詩歌,要求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提供詩眼詞語選擇的可能範圍(即供淘汰的詞),調動學生的再造思維,權衡詞語的優劣,推知詩人選定“詩眼”的原因和理由,這樣以點代麵,以點促麵,進而整體把握詩歌的內涵,完成該詩的教學任務。
如筆者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為了更準確更迅速地讓學生理解詩人選擇的意象含義,把“長城”換成“小村”,“大河”換成“延河”,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連中低層次學生都能說出兩者有大小之分,原詞能表現詩人博大的胸懷。下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把握詩人對曆代英雄的評價分寸,筆者把“惜……略輸……稍遜……”,先換成“笑……全沒……毫無……”,學生馬上發現這種變動成了徹底的否定,不是作者的態度,老師乘勢提出尊重同學們的意見,改成“讚……何言……豈論……”,學生也立刻予以否定,在這兩非之中,準確把握了作者對曆代英雄肯定中有批判的態度,比單純的講解要好得多。
古代詩詞一般字數比較少,詩眼相對集中,利用古人留下的《詩話》中的有關修改的資料,點撥一兩個字,就能實現教學目的。當然也可以根據訓練需要補充或改換。如杜牧的《泊秦淮》,怎樣讓學生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明確詩人並非混同於其他醉生夢死的官吏是本詩的重點和難點,筆者改第一句中的“近”為“進”,學生恍然大悟。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這一方法仍然適用。如筆者在《周總理,你在哪裏》教學中,把原詩中的“大地”、“高山”、“森林”、“大海”四個意象換成“麥田、山坡、樹林、大海”,學生說出了如下區別:(1)原詞意象宏大,充分展現了總理的豐功偉績;(2)原詞意象永恒,萬古長青,象征總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3)原詞意象色彩豐富,暗示總理精神的偉大光輝。用換詞法教學,費時少,收效快,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