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在學習過程中
我國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古人詞作名句,為學習過程創設了“三個境界”:“昨夜淒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三個境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到底該怎麼學、老師到底該怎麼教呢?這一直是教育界思考的問題之一。梁啟超在《教授法》一文中說:“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著結果的方法教人。”“自主參與教學法”正是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重視有意義學習的內部條件——學習者自身因素。“參與”在學習過程中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心向,影響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境界”。因而“自主參與教學法”貴在參與。
“自主參與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法,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模式,具有統管教學各方麵的整體性特點。現筆者僅把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自主參與教學法”的心得記錄於後,以期拋磚引玉,共討教學之法。
一、“參與”在學習過程的第一境界中
人未進入學習之前,看到學海無邊,知也無涯,不知從何學起。這時,需要教師從現代社會需要這個製高點來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教師隻有讓學生自己明確了學習目的,才能真正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教學相長”才能成為現實。“參與”的特點就在於將學習目的與學習實踐時時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方向,穩步前進。當今的社會,學生們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學習目的的茫然,雖然從入學第一天起教師就在講學習目的,但要使學生真正明白、主動求知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此時,適當進行一點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分析一些倒閉企業的倒閉原因,無疑有助於學生真正明白學習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對一些較具體的內容,同樣會出現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想學之時,例如對說話能力的培養,由於考試、效率等原因,學生大多認識不清它的重要性,不想學。我們曾搞過一次“應聘”實踐活動,學生麵對經理進行自我推銷。由於多數人的失敗,學生真正懂得了在信息化社會中,培養說話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引發起了學生主動培養這方麵能力的動機。同時,實踐、“參與”也使學生的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學習興趣。
二、“參與”在學習過程的第二境界中
人進入學習以後,為了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刻苦努力,在所不顧。但要使學生所獲較多,必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實現這一由淺入深掌握知識的過程,更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參與”,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麼教師提供給學生的隻是建築材料——磚頭、灰漿等,應該把這砌壘起來的工作教給學生自己去做。在學生的參與活動中,教師適時、相機的“誘導”一些學習、分析方法,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知識、掌握技巧,從而能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