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鑒賞詩詞(1 / 3)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鑒賞詩詞

中華詩詞從《詩經》開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詩人輩出,佳作如林。毛澤東同誌1965年夏季與梅白談話時說:“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特性和風尚。”江澤民同誌在1999年2月20日會見“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演創人員時也曾講到:“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詩詞鑒賞,多年來一直是高考中必考題,但因為鑒賞問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首作品,由於閱曆不同、感受能力有差異,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從2002年高考起,詩詞鑒賞題型由以往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這類題重點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是E級。如何答卷是廣大考生極為關心的,也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新的挑戰。教會學生鑒賞詩詞,並且能用優美的語言把審美體驗表達出來,就成了中學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問題。其實詩詞鑒賞也和其它文學作品的鑒賞一樣,無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但詩詞鑒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關鍵是讀懂詩詞,讀懂之後還有一個組織文字的問題。

先說怎麼教會學生讀懂詩詞:

(一)學會分析詩題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從表達方式上看,它也無非是或記敘或議論或說明,一般是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2002年高考題:

17閱讀下麵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我們隻要對詩題稍加分析即可知,時間:“春夜”,地點:“洛城”,事件:“聞笛”。在閱讀時合情地代入,合理的聯想,把詩當作文來看,就比校容易讀懂詩詞。詩詞的題目有長有短,有的長到好幾行,不要怕,越長越好解,題目長了就等於小序,詩幾乎就是換一種方式重寫一下,這隻要看一看文天祥的詩題即可一目了然。如果出的題目是律詩,那就更好辦,因為律詩無論題目長短,它都有共同的幾乎像八股文一樣的要求:

(1)題目與內容必須完全一致。《紅樓夢》上香菱學詩,以“月”為題作七律:“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隻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寶釵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

(2)全詩必須始終環繞題目寫。例如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的首句謂徒然聽說在華夏之外的海外更有九州。三四句說野宿軍旅中,隻聽到士兵通宵敲梆子的聲音,再也沒有宮中“雞人”報曉了。五六句正麵寫當年笑牛女一年一會,不意今天反而被牛女所笑。尾聯是評說,感慨,仍不離“馬嵬”。

(3)題目的每層意思都必須寫到。比如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可以看出詩題的每層意思都寫到了,特別是末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用了五處把題目所涉及的地點全寫進去了。比如就上引的2002年的題目這首詩而論,詩的第一句扣題中的“笛”字,第二句扣題中“洛城”和“春”字,第三句扣題中的“夜”和“聞”字,最後一句是感受。解題時就必須注意及此,題中既已明言是“聞笛”,詩中又再次強調是“曲中聞折柳”,那麼,第一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顯然不能理解成是折柳動作,而必須想到它應是曲名,如果再知道古有《折楊柳》曲,那麼此問便不難答出:“‘折柳’這首寓有惜別懷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