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鑒賞詩詞(3 / 3)

(五)知道詩詞意象的特定含義

比如柳與送別,月與相思,高唐與愛情,香草美人與道德理想,托誌帷房與寄意宮庭,事夫與忠君,以及夫妻關係與上下關係等等。聊舉一例以窺一斑。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有一副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唐憲宗年間,藩鎮割據,各節度使往往擁兵自重,圖謀不軌,千方百計勾結朝廷中的官吏和文人,此詩正是為拒絕李師道拉攏而作。詩人借男女之情來喻交遊之道,既巧妙又含蓄,既委婉又堅決。

(六)把握詩的意境

正如沒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沒有小說,沒有不斷變化的人物衝突,就沒有戲劇一樣,沒有意境也就沒有詩歌。意境,是指詩人所描寫的客觀事物(境)與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意)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情與景會,意與象通”。好詩都是“意”與“境‘的統一。“意”用美學家李澤厚的話說,是“情”與“理”的統一,“境”則是“形”與“神”的統一。境,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沒有藝術形象,意境就成了無源之水。藝術形象要能成為動人意境的組成部分,必須具備“形”“神”兼備的條件。“形”指客觀事物的表象,“神”指客觀事物的本質。意即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一首詩應以意為主導,“意”的高下,對“境”的優劣起著決定作用。但詩中的“意”不應用概念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必須飽含濃鬱的感情,是“表現”,不是“表白”。

把握詩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詩詞中的畫麵和氣氛去體悟、理解詩人在此時此景(此地)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誌。一些有生動形象而缺乏意境的詩詞,就是因為沒能提供一個富於暗示力的心理環境,不能使讀者從中體味到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在的心理感受。

此外摸透考試脾氣也很重要,考試一般是考虛與實,直露與含蓄,正麵與側麵,言外之意等等。拿到試卷時可有意識往這些方麵想想。

再說怎樣教會學生組織文字。

長話短說,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二是用什麼技巧寫的,三是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每一方麵都可再分成若幹小點來答。以王建的《雨過山村》為例:“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對這首詩的鑒賞可這樣寫:“蒙蒙細雨,幾聲雞鳴,村路彎彎,溪水潺潺,板橋斜跨,竹影蕭蕭。中庭的梔子花靜靜地開著,婆婆與媳婦相喚著去浴蠶,山村中一片幽靜,村民們無比純樸。(寫的是什麼)詩人選取雨中山村獨有的雞鳴人喚,花閑橋斜,以動襯靜,以閑寫忙。(用什麼技巧寫的)選材典型而詩意濃鬱,透露了詩人對山民的勤勞和睦、善良樸實的喜愛。”(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再如2002年高考題的後麵兩問: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則可以分析出,本詩寫的是春宵人靜之時,詩人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這笛聲乃是《折楊柳》,此時正是折柳季節,折柳本為留住,而自己還在外飄泊,所以,詩中所寫的是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又主要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標準答案)

總之,要調動一切知識儲備把詩先讀懂,然後是用簡明優美的語言把你的認識(鑒)和感受(賞)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