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寫作的主人,寫作是一種自我表達,是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其生命的渲泄。它是一種生命的活動,精神的活動。因此,它完全是學生自己的事,隻能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來完成,我們做教師的,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盡量少讓學生寫命題作文、條件作文、套式作文,讓他們“寫自己想寫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感受”,“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讓學生寫個性作文。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不給太多的定性評價,而“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是否有創意等方麵多做不拘一格的鼓勵性的評價。
用口“寫”文—進行口語交際是學生運用語文的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你采用什麼樣的方式,帶著一種怎樣的情感來說出你的話,如何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如何傾聽別人的話等等,這些都與學生自我有關。我們的口語交際教學應以培養學生能說、敢說、會說為目標,努力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交流中獲得語用經驗。
二、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獲得語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情感體驗就是學生借助語言認識生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進而獲得語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感情的支配者,是情感體驗的主體,語文素養的擁有者。為了讓學生獲得語感體驗,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著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通過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際獲得情感體驗,實現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王鬆泉先生在《語文教學原則新論》一文中將語感表述為:“語感是(學習者)對言語(包括口頭言語、書麵言語)準確而又靈敏的感受、領悟能力,它並不局限於對語音和文字符號的感覺,而是同時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體驗在內的言語活動過程。”就組成要素而言,我們認為語感由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語態感等構成。語音感是對口頭言語的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準確而又靈敏的感受能力,語義感是對詞語的思想意義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語法感是對語法現象的敏感,語態感是對“言談舉止是否有禮貌和用語是否得體”的敏感。語感過程並不是孤立的、單純的感受過程,而是與多種智力活動密切相關的過程。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語感培養的最高境界就是實現學生能夠不憑“語法”而憑“感覺”活用語言。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們市語文教學采取了多種方式,一是在課堂,通過“內引、外聯、對比”三種方式對文本進行解讀,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二是在課外,進行以“四大支柱”為主體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銜接教學能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寫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提高學習者自身對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學完一篇課文,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學《蘇州園林》之後,學生能寫本地一處風景的解說詞,學習寓言後,學生能自己設想一個寓意寫一則寓言故事等等。這種“課內舉一、課外反三”、“課內長骨、課外長肉”的教學把學生徹底帶出了教室這個空間,教室的四壁不再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成為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教學充滿生氣,語文訓練也多趣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