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
新課堂教學是在遵循“以人為本,著眼於學生學會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思想下,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要求我們對傳統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滿堂灌”的批判,使學生真正擺脫原有課堂教學中的靜聽模式,在自我發現,自我探究的過程中,作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把握。
隨著新的課堂教學觀的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逐漸運用,一些教師還囿於固定的一些模式:有的想變又處於“蟬蛻”中途的兩難境地。就課堂中的問題教學而言,有些教師還在提一些“是不是”“怎麼樣”“對不對”等毫無啟發性的問題,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平庸的一問一答,把師生之間互動學習變成了提問方式的“灌”。而另一種情況是教師忽視文本的作用,把文本的係統性、典型性、普及性的特點棄擲一邊,自己對文本探究的不深不透,抑或不結合學生的實情,忽視備課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設計出一些“啟發式”的問題,在課堂上誘導學生一步步進入教師預設的“圈套”。在互動過程中也不注意進行問題“再啟發”,漠視學生的富有個性的問題和回答,在看似高潮迭起的師生活動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教師誘導的“計劃”中靠近,處處都烙上了教師問題教學程序化的軌跡。或把教學目標肢解為一係列的問題,繁而無序、瑣而無綱,將一篇優美的散文講成一節近義詞辨析課,絞盡腦汁讓學生改換原文詞語,把文本弄成補丁滿身的高考詞語訓練題,問題近百,雜問碎答,學生心神緊張,隻有少數學生呼應教師,忽略生情的差異,創新思維沒有從深度和廣度上得以實現。
隨著新課程實踐的拓展,新課堂教學中問題教學應如何運用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麵努力踐行。
首先,要把好問題教學的設置關
課堂教學問題的提出,要基於文本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把問題設在教學的關鍵處,思考的轉折點,探究的規律上。要問到學生的興趣和求知的“熱點”上,唯其如此,方能引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新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備課中要占主導地位。課前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為課堂提供基礎,為教師的備課提供準備材料。教師要深鑽細研教材,同時還要重視學法指導。根據文本特點,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形成具有針對文本特點的思維方法。
但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問題的過程,決不意味著搞“放羊式”教學,而是要求教師自己備課中感受學情的疑點,及學生自主探索中出現的疑問,重點加以篩選歸類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案、學案,應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不斷加以修正。
課堂教學問題的篩選,要充分利用合作討論的形式。要從小組討論中個人的“我們怎麼看”通過互動討論變為“我們怎麼看”統一組員的認識,為教師備課解題提供基礎材料。
新課堂教學設計再不能不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不分析學情,依照教參式教案,麵麵俱到,做永不放心的講解。
二、要重視問題教學的傳授關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新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探究學習”開展以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方式。創造學生與文本直接接觸,自主發現問題的條件。如《項鏈》這篇課文新舊教材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定位相去甚遠。舊版認為其為“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婦女形象”而新版則稱其為“誠實守信、質樸善良、堅韌美好的女性形象”。教師可以此設疑,讓學生找出可支持其中一方的文本依據,分析造成不同評價的原因,最後權衡哪個評價更尊重文本。另外,讓學生就重要情節部分改編為劇本,全體學生共同寫作,教師組織導學,優秀生組織評改,確定語言材料,讓學困生側重排練表演,如改成的短劇“舞會上”“公園裏”等在課堂上演出,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