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1 / 2)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

知識激進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及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我國宏偉壯麗的發展遠景目標,要求我們迅速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的核心是“人力”,江澤民總書記也曾反複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就是要訓練學生不拘泥於傳統觀念、善於從不同的途徑和方向尋求和發現問題的解決辦法的能力,這就是發散性思維能力或稱為開放性思維能力。

由於開放性思維能力具有開放性、多維性的特點,不拘泥守舊,不墨守陳規,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為要求,能夠標新立異,求異創新,善於想方設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與人們適應信息時代快捷的生活節奏具有重要意義。

而語文學科又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課文生動活潑,又具有閱讀、寫作兩大要求,很多範文範例提供了思維訓練和發展的源泉和模式,可以啟發學生從中受到很多啟發。因此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方麵具有獨到的優勢。

同時,對於初中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其思維特點抽象思維能力日漸增強,思維的組織性、創造性、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加上其掌握的知識和理論逐漸豐富,這就為其發展和訓練開放性思維,為練就尋求問題的多種解決的辦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充分地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勢更好的訓練和發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麵入手:

第一、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人,對於新奇事物總是主動追求,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平日不斷進行知識積累,遇事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敢於懷疑固定學說,敢於衝破陳規觀念,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主張,敢於進行創造性實踐。魏書生、於漪等人的創造性教學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開放性思維的結晶。教師千萬不要對學生的疑問和好奇進行打擊和嘲諷,否則很肯能將一個個像“愛迪生”一樣的創造性人才逐漸扼殺。

第二、要注意運用好語文教材中的開放性題目。隨著近年來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時也增加了不少的開放性題目。這些題目答案不固定唯一,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三年製初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12課說明文《時間的腳印》,課後就設置了一道開放性訓練題:“課文在說明岩石可以記錄時間之後,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麼?”。在在教學中,我把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是偏離了主旨,有的認為沒有偏離主旨,並能說出各自的理由,我對這兩種意見都予以肯定。這樣就使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得到了較好的訓練。

第三、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多采用開放性收尾方式。語文課堂教學收尾方式豐富多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特點、學生特點或臨時出現的新情況,創造出新穎有效的開放性收尾方式,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餘地,鼓勵學生繼續探索,而不要拘泥於形式,死板單調。例如我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三年製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鄉愁詩兩首》時,讓學生通過廣泛的朗讀,體會兩詩在形象、表達方式、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麵的異同,較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深刻把握了詩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