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贖罪日前夜(1 / 1)

有關納粹在二戰中對猶太人慘絕人寰的暴行,我們從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已經知道得太多了,著名的如傑拉德·格林的小說《大屠殺》,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名單》等,都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猶太人在那段歲月中所經曆的恥辱和恐怖。如今,這部名為《抵抗者》的書,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悄然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在酷暑之時,再一次感受到了那股遠逝的寒流。

戰爭就像雷暴一樣,總是突然降臨的。它是魔鬼的腳步,會立刻改變人間和風細雨的生活。剛才你還沐浴著雪亮的陽光,可轉眼間,血光已經使陽光改變了顏色。

《抵抗者》的作者不是文學家,他以戰爭的親曆者的身份,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那段特殊歲月中作為猶太人的他所經曆的磨難。因為沒有附加著刻意強調的文學性,它的本質更為樸素、真實,而這兩點,又恰恰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讀完它,你會覺得它不僅僅是一部回憶錄,還是一部品質不錯的文學作品。

在災難降臨前,主人公過著在周末時可以在床上用早餐的舒適生活,然而在猶太教贖罪日降臨的前夜,這一切發生了改變,入侵者來了。納粹鐵蹄所到之處的腳印,也就是猶太人的一個連著一個的灰色的蒙難日。

我們隨著作者的講述,走進了那段血腥的曆史歲月。沙洛姆告別了父母,告別了家園,開始了由被動的逃亡而最終走向抵抗之路的戰爭生涯。於是,我們看到了納粹在人間製造的一幅幅地獄圖景:那個被稱為“恐怖之星”的納粹巡視員艾格夫,他說在猶太人身上浪費子彈是可恥的,竟然拿起一把椅子,活活砸死了一個猶太人。他一邊享用著豐盛的午餐,一邊以射殺貓為樂趣,看著美好的生靈在他手下一個個消亡。還有那個叫謝林基維奇的殺人魔狂,他一個晚上可以殺害三十二個猶太人,並以此為榮。在被這樣的人物占領了的地區,我們聽到的是被淩辱的少女的哭聲,聞到的是焚燒屍體的刺鼻氣味,看到的是絕望的自焚者。當槍炮聲取代了教堂的鍾聲時,人類一定是處在大災難之中。

饑餓和寒冷使沙洛姆過早地嚐到了人世的苦難。戰爭使人喪失了理智和情感,同樣也使人喪失了尊嚴和同情心。即便是走上了反法西斯的抵抗之路以後,沙洛姆和夥伴們為了生存,也幹過用偽裝的木製蘇式左輪手槍,去勒索那些善良農民的糧食的事情。他這樣寫道:“在我們為生存而掙紮時,乞討和偷竊不再被認為是恥辱,或不當行為。我已經習慣於從農民那裏獲得食品和衣服,逐漸地對他們的哭喊聲以及至少給他們留下牲畜的乞求有些冷酷無情,感覺遲鈍。”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才會有了後來他在殺死滿滿一火車不知其長相的德國士兵時內心的那種快感,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在摧毀德國人的戰爭機器。雖然他在內心深處也這樣認為:“他們很可能僅僅是個像我們一樣的士兵,隻是在為錯誤的一方打仗。”戰爭對人性的巨大摧殘躍然紙上。

沙洛姆的經曆是傳奇的,他先後在波蘭、蘇聯、英國和以色列四國軍中服過役,他在書中所記述的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雪地上裸體的奔跑,看到了他在叢林中吞吃生牛肉,看到了他們為對付滿身的虱子而發明的“桑拿浴”,看到了他在痛飲酒精後的那張麻木的臉。到了這裏,戰爭的殘忍已無須贅述了。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聽到了從密林深處傳來那一支支若隱若現的猶太歌謠和俄羅斯歌曲,感受到了那股人類與生俱來的溫暖情懷。這樣的歌謠的存在和流傳,注定會使和平的曙光降臨。

作者是在猶太教的最重要的節日——贖罪日的前夜開始逃亡的。其實人類因為戰爭,又製造了一些新的贖罪日。我多麼希望這樣的贖罪日會永遠從人類的史冊中消去啊。我們重溫這樣的曆史,其實就是對今天的珍重,也是對人類曾迷失和淪喪過的尊嚴的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