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1 / 3)

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

200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提出“學生作文也是一種體驗,一篇好作文應是學生的一種獨特體驗”。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為題材的,是寫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但實際作文中,由於我們往往以理性的標準,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學生應該、可以寫什麼,不能寫什麼,致使學生沒有了體驗,甚至忘卻了體驗,那麼如何誘發學生的體驗呢?

1、創設活動,通過參與誘發體驗

體驗的產生,首先緣於體驗者對體驗對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親身經曆和直接經驗對於體驗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無論是課堂活動,還是課外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而產生體驗。

初春時節,校園裏萬物爭春,百花綻放。在圖書館前的人行長廊上,一根根葡萄藤靜靜地臥在長廊的藤架上,藤節處還看不到一絲綠意。一位老師上課先說:“同學們,你們今天從圖書館前走過,在那裏看見過什麼景物呢?在這些景物中,哪個曾令你駐足思考、感悟生活呢”這一問,同學們感到真的無話可說。於是教師就組織學生實地去觀察一翻。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去仔細考察,去爭論不休,“葡萄藤究竟是死了,還是活著?”突然,一位學生驚奇地喊到:“活著,看這裏有嫩黃的苞芽。”另一位學生也自言自語感歎到:“真是,形似枯竭,藤裏卻流淌著生命的血液。”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觸發,思維已經啟動,隨時都可能閃現出感悟生活的思維的火花。

聽著優美的旋律,還有電台主持人充滿誘惑力的聲音,可能有些學生就會產生向往,教師這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條件,並加以引導,讓學生去扮演一回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告訴學生首先給自己的欄目起個名字,計劃節目播出時間長短,內容包括什麼,然後讓學生對著錄音機進行錄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寫作需要,設計一些角色,比如讓學生扮演老師,扮演父母;還可以去擔當學生理想中的角色,如扮演一次自己的偶像,或是電影明星,或是足球明星……在舞台上盡情展現自我;也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教師可以設計諸如風雨中的撿破爛者,清晨寂靜街道上清潔工等等;當然還可以結合教材,設計蘊含教育者意圖的角色。擔當、扮演著這些角色,會在無意識的作用下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動地經曆了角色的心理活動過程,於是,自己仿佛變成了那個角色,我與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樂,仿佛是自己真情實感的表露。如上麵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它就能很好地讓學生體驗到了主持人的不易、辛勞,因有了錯誤要反複錄製,對觀眾要盡量有耐心等。一係列的角色轉換所產生的新異感能激起學生的熱烈情緒,產生體驗。

相比於聽別人說或靜止的觀察,親身參與活動是形成活動體驗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教師要善於組織一些主體性活動,比如調查、演講,讀書交流,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旅活動,把學習與旅遊二者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在自然的熏陶中感悟、體驗。主體性活動往往是以主體的需要展開的,因此,主體會能動地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動當中去,比如上麵那位老師組織學生室外觀察活動,因為學生想弄清楚到底葡萄藤是死還是活著,所以,與以往觀察相比,學生可能會全身心投入,從褐色的藤皮中尋找生命的痕跡。學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情緒、情感。當學生剝去褐色的老皮,露出一點白裏透青的嫩皮時,自然是很驚喜。同時在主體性活動中,也存在著主、客雙向對象化和彼此融合的機製。在體驗中,體驗的客體不是同主體的意識、生命無關的客體,而是主體生命意識中的客體,體驗中的客體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體生命的一部分。“體驗者與其對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體全身心地進入客體之中,客體也以全新的意義與主體形成新的關係,此時,無客體也無主體,主客體的這種活生生的關係成為體驗的關鍵。”如上麵“我與角色的同一”就是主客的融合、劃一。在活動的親曆中,更容易形成學生豐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