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插上自主學習的翅膀(1 / 1)

給學生插上自主學習的翅膀

這是我最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那天,我上的課文是文言文《曹劌論戰》。當我逐字逐句疏通課文以後,就開始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寫作特色了。在經過有意識引導以後,我總結道:“課文用對比手法,以魯莊公之愚昧昏庸反襯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的指揮才能。”誰知話音剛落,幾個學生卻湊在一起竊竊私語,原來是幾個平時喜歡鑽牛角尖的學生。難道我說錯了什麼?仔細一想,應該沒有啊,我完全是按照教學參考書上講的啊。於是,我把其中的一個叫起來,問他剛才在議論什麼,沒想到這位同學卻振振有詞地答道:“我認為老師這樣評價魯莊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個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啟用一介平民的曹劌,也不可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不少同學也湊在一起低聲附和。此時,我的心格登一沉:是啊,這位同學說的也很有道理,我咋沒想到?

回答問題的同學還呆呆地站著,似乎是在等待我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判,教室裏早已沸騰開了。該怎麼辦?是維持“原判”,草草收場,還是讓學生展開討論,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驀地,我心頭一亮:這難道不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一次絕好機會嗎?於是,我趁機展開引導:“現在我們對魯莊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你認為哪一種有道理呢?請結合課文、曆史,分組討論,要求說明理由。”

於是,前後桌的同學都圍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地討論。之後,不少同學都踴躍發言,列舉了一條條魯莊公並非昏庸的理由。有人說:“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能接見平民,並與之同坐一輛戰車,說明他禮賢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說:“魯莊公對曹劌指揮戰鬥言聽計從,說明他善於納諫,且用人不疑。”有人說:“他好學善問,虛心求教。作為一國之君,能如此不恥下問,實在不易。”又有人說:“魯莊公在審問大大小小案件時,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判案,決不徇私舞弊,足見他的公正廉潔。”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魯莊公淺陋無知。有同學說:“戰爭一開始,魯莊公便急於進攻,見到敵軍逃跑便急於追擊,可見急躁冒進,魯莽草率。”有同學說:“已經取得了勝利,他對勝利的原因卻茫然不知,足見其愚昧無知。”也有同學說:“在和曹劌論作戰條件時,魯莊公錯誤地認為隻要有近臣的輔佐,神靈的保佑,就可取得勝利,這分明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在討論的撞擊中迸發出了創新的火花,課堂教學真正“活”了起來。認真反思本節課的得失,我認為本節課最大的可取之處,就是完全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九年製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促進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教師的角色必須要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英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聯係《曹劌論戰》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學生麵對這篇課文隻是一個文本,其意義是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責職並不在於對教材、教參或某種觀點的詮釋,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到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本的視角融合,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激發創新欲望。

要讓學生的思維在天空中自主飛翔,教師還須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寬鬆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對話情景”,使得學生能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求答案統一,隻求言之有理;不求討論結果,隻求討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隻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真正互動。也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