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與國民素質(1 / 2)

語文教育與國民素質

人的大腦是用來幹啥的?可能有人要說,這個問題如此簡單,哪還用問!連小孩也能回答:沒有大腦,人還能活嗎?大腦是用來指揮人行動的,大腦是用來裝知識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的大腦無論有多大的容量,終究是有限的。當今世界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世界瞬息萬變。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科學知識總量每隔二至三年就翻一番。以有限的大腦容量去裝無限發展的知識,豈不出現“知識爆炸”!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是充滿更加激烈的競爭的社會,競爭的特點是人才的競爭、國民素質的競爭。一個國家、民族要立於世界競爭的不敗之地,靠的是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和富於競爭力的國民素質。目前,我國國民素質如何呢?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二00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表明: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國民素質由一九九八年的第二十四位滑至第二十九位;科學技術由第十三位滑至第二十八位;國際競爭力由第二十四位滑至第三十一位。國內無數事實更反映了我國的國民素質亟待提高:物欲橫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崇洋媚外等落後思想在國民中大有市場,官本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如此等等,嚴重影響改革開放的進程,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麵對嚴峻的國際競爭,麵對下滑的國民素質,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努力提高國民素質,才能使我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特別是愛國主義思想、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意識、競爭意識等,在國民素質中占著主導地位,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在國際競爭中的成敗。抗日戰爭的勝利、曆史並不悠久的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等事實,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愛國主義的勝利。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新中國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都是在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完成的,靠的是什麼?主要是科學精神和競爭意識。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屹力於世界民族之列,並且更加豪邁地奔向世界,是因為我們有大批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愛祖國、富有進取精神和科學精神。

國民素質的提高要靠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學校,語文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質決定了它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加上語文的民族性和階級性,更決定了語文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任何文化和科學,都必須以語文為載體靠語文來表達和傳播,這就決定了語文的基礎地位。語言文字是各民族特有的,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載體,語言文字的興亡是民族興亡的重要標誌。曆史上的多次戰爭都涉及到保衛民族語言的戰爭,這說明語文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國民素質教育中語文教育。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時至今日,素質教育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素質教育仍然是一些學校裝點門麵的東西,實則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應試教育。據我們了解,許多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仍然熱衷於對文章進行肢解式、注釋式的分析,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死記硬背詞句含義,而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更忽視了對文章的人文精神的把握;作文教學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和社會,熱衷於學生對技巧的把握,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社會生活和真情實感,造成無病呻吟、千人一麵的結果,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另一個特別突出的現象是,學生因為長期接受應試教育,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了“應試情結”、知識麵狹窄。據報載,一位考取清華大學的學生竟然寫了一本關於“綜合”考試的輔導書—《“3+X”開始了—和學弟學妹談談新高考》;記者在重慶作了一次調查,去年國慶長假期間逛書店,百分之八十選擇了與應試教育休戚相關的教輔書;北京相關機構的專項調查也顯示,北京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平均百分之九十為教輔讀物。我們還發現,載有高考中考複習題、模擬題的全國大報《語文報》更是在中學校園暢銷。可見,應試教育嚴重毒害了學生心靈,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正是因為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嚴重地阻礙了國民素質的提高,以至出現了眾人指斥語文教育之罪的事情,北京師大劉錫慶教授撰文指出“語文教育非改不可”。當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在全國全麵推開,語文教育如何發揮自己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呢?我們認為,至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第一、必須重新認識語文“工具”論,給語文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位置正位,這是發揮語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的前提和基礎。落後的行為是落後的觀念的折射,正確的實踐離不開正確的理論作指導。語文教育的種種弊端正是人們對語文的“工具”性質認識上的偏差造成的,因此,改革語文教育,首先必須對語文“工具”論進行重新認識,恢複它的本來麵目。語文從它產生那天開始,就擔負著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每個社會成員運用語言,無不表現出他的主體精神,並總是企圖用這種精神去影響其他社會成員。人世間的真善美正是通過語言文字,通過語文載體而不斷地積澱、升華,也不斷傳遞給一代一代的,也通過語言文字鞭撻假惡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文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也是承載文化和匡正人本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