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始終是語文教育的重頭戲、主旋律。古人早就說過,“文以載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道”就是思想品德,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作用。古人也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語文教育第一位的優良傳統,教育家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是這一傳統的最好代表。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而思想品質是人的靈魂,人們把教師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是強調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思想品德教育。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中央關於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都把德育列為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從實踐來看,古今中外都把思想品德列為選拔人才的首要條件。首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漢語已經成為聯合國四大工作語言之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世界許多國家興起了漢語熱,我國政府在本國及駐外機構分別設立了外國人漢語考級機構;漢字具有其他文字不具備的優美的形體,等等。利用這些材料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恰恰是一個民族戰無不勝的保證。其次,利用語文的豐富材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王爾德《快樂王子》,英子《誰的爸爸大》,陶淵明《詠荊柯》等等。再次,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桂林山水》《醉翁亭記》《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等,會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春》《與朱元思書》《荷塘月色》》《綠》等,會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醉人的夜》《快樂王子》等,文中主人公那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會深深地感染學生,等等。
第三,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這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內容,也是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當今世界,競爭日益激烈,而且越來越表現為科技的競爭,最終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因此,未來國民的科技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語文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部分,應當擔負提高國民科技素質的責任,語文教育也是具備這個條件的。比如,語文課文中的說明文很多,它的內容的科學性、語言的準確性,可以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又比如記敘文,教學蘇軾《石鍾山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侯仁之《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等,可以教育學生要尋求真理,必須大膽探索、要有“懷疑精神”;教學《蘇步青》《火刑》《錢學森—中國人的驕傲》《張衡傳》等,可以教育學生科學需要獻身精神;教學《珍珠鳥》《牽牛花》等,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學習怎樣觀察事物。語文教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科學等,世界一切內容無所不包,利用語文這一特點,將會在國民科學素質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
第四,在發揚過去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的同時,著重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讀書的興趣。語文的字詞句篇章結構等基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人的大腦的容量怎能裝完?語文內容浩如煙海,古今中外文學書籍無法記數,人生有限,怎能讀完所有書籍?出路在哪裏?在於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讀書的興趣。方法如鑰匙,知識好比寶庫,有了萬能鑰匙,哪有打不開的寶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終身學習是二十一世紀的通行證,而終身學習又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首先講的也是學習方法問題,教育家葉聖陶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仍然強調傳授方法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讀書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去學習,到那時就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且看北京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富仁的話:“在語文教學的任務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趣味。隻要他喜歡上了讀書,你讓他讀的他去讀,你沒有讓他讀的,他也會主動找來去讀,假若他一生都是一個‘好讀書’的人,他的語言和才能就能獲得充分的發展。”王教授的話再明白不過地說明了培養學習趣味在語文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以上內容僅是我們的一些思考,到底應當怎樣進行語文教育,才能適應國民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待以後的實踐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