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效教學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有效教學的研究著眼於教學行為,認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當代有效教學理論認為,預定變量、環境變量、結果變量和過程變量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四類變量。其中,過程變量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它決定了結果變量,即教學效果,是反映教師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變量。所以,有效的教學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有效的教師教學行為。此外,有學者從有效教學的內部結構化角度,把有效教學放在表層、中層、深層三個層麵上進行剖析和界定。從表層上分析,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形態;從中層上分析,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思維;從深層次上分析,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理想、境界。有效教學的實現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轉化為有效的“思維”,再轉化為一種有效的“狀態”。有效的“狀態”體現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即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的教學評價等。因此,基於教學實踐這一角度,有效教學就是教師能夠進行有效講授、有效提問並傾聽、有效激勵的教學。
(三)課堂教學臨床指導理論
美國教育家科根(Morris Cogan)和戈德哈默(Robert Goldhammer)針對微格教學脫離真實課堂的實驗情境的不足,認為應當深入到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提出了臨床指導理論。“臨床”作為一種方法,強調對疾病症狀持續的麵對麵的觀察與診斷分析。“指導”在教育工作的專門領域,不同於“管理”、“訓練”等,指“在每個人努力發現、發展各自潛力的整個時期對其援助”,促進其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臨床指導是指導者(教學研究人員、專業理論工作者、專家型教師、準專家型教師等)深入課堂,作現場觀察,診斷教學行為。正像給病人看病一樣,不僅要做身體機能的全麵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與特定的疾病相關的症狀及病理進行重點分析。臨床分析與指導理論注重就課堂教學中某一個方麵作係統觀察,專心致誌於特定的事件上,強調采用科學的觀察工具、方法,從觀測教學行為入手,有重點地做較為深入細致的診斷。總之,臨床指導直接作用於課堂教學過程,著眼於對教學行為進行臨床分析,著力幫助教師建立關於教學過程有效性的反饋調節機製,實現對教學過程的自覺、有效的反思,從而及時改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框架的建構
課堂教學行為類型眾多,已有研究成果頗豐,但不同研究在分類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科學、有效地分析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必須建構一個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框架。本研究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在總結概括以往教學行為分析主要內容和特征的基礎上,汲取優點,並結合初中教學實際,建構了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框架。
(一)傳統教學行為分析的主要內容
課堂教學行為主要包括哪些具體行為?弄清這一問題是開展教學行為分析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教學行為的研究逐漸成為教學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並取得較豐碩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傅道春編著的《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通過揭示課堂具體教學活動的原理和技術,為教師行為的分析、解釋與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柳夕浪的《課堂教學臨床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從教學臨床指導的角度介紹了如何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改進;此外,還有徐妙中編著的《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操練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林正範等人的《課程更新與教師行為的改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崔允漷主編的《有效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時綺等譯的《教學行為指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易東平譯的《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立場出發,分別闡述了一些重要的教學行為,它們之間有些內容相同或接近,但在有些教學行為上卻存在著重要的差別。為了比較清晰地了解我國傳統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研究的內容和特征,筆者對我國近年來在教學行為研究中有著重要影響的著作進行了整理分析。
教學行為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表中的17種行為,有些教學行為關注度較高,而有些教學行為幾乎很少研究。具體分析上述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