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4)(1 / 3)

(2)輔助教學行為

輔助教學行為是為了輔助主要教學行為更好地發揮其功效而間接作用於教學過程的行為。其主要內容包括激勵行為、設計行為、教學研究行為和管理行為。

①激勵行為。激勵指激發、引導、推動行為指向目標的過程。激勵在教學中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推動學生由“要我學”變成發自內心的“我要學”。要讓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動機的培養與激發、教師期望效應的實現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等,統稱激勵行為。

②設計行為。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係統、教學過程和製定教學計劃的係統方法。設計行為是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係統化規劃教學係統的各種資源和條件,選擇最佳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幫助學習者達成預期目標的策劃行為。它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係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然後分析評價其結果,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教學設計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單元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和媒體的設計。

③教學研究行為。教學研究行為是教師分析和探究教學活動的規律及自身行為的行為。教師的教學研究,作為一種學習、工作和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師行為,不僅是一種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也是一種經驗的理論提升過程;不僅是一種研究取向,也是創建個性化教學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研究行為對於促進教師職業素養的發展、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功用。

④管理行為。課堂管理行為是指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調控和協調行為。具體來說,主要是對課堂中問題行為的幹預和對教學時間、教學環境、教學紀律的控製。有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於教學的時間大約占一半,另一半時間用在課堂管理上。可見,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足以決定教學的成敗,分析與改進課堂管理行為尤為重要。

(3)特征行為

所謂特征行為,是指主教和助教行為中體現出來的具有一定教學價值功能的特征要素構成的行為。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述、問答、指導學生等教學行為都涉及是否麵向全體、是否及時反饋、是否符合教學倫理等具有一定教學特征性的行為,這類教學行為主要反映了教師主教行為和助教行為的教學品性,普遍存在於各類主要教學行為和輔助教學行為中,具有特別的教學論意義,因此,有必要將其單列為一類教學行為,以便對其進行專門的考察和研究。本研究把教學特征行為主要概括為反饋矯正行為、麵向全體行為、互動生成行為、課堂情景創設行為和教學倫理行為五類。

①反饋矯正行為。反饋矯正行為指教師通過全麵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判其學習水平狀態,及時采取科學、多樣的方法改進教學的行為。反饋是矯正的前提,矯正是為了更高層次的反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饋矯正的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反饋矯正行為時常可見。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是一種反饋,教師給予肯定或糾正是一種矯正;學生在討論中講述自己的理由,這是對問題的反饋,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又是對自己想法的矯正,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問答行為和討論行為都可以實現反饋矯正的功能,也是一種反饋矯正行為。

②麵向全體行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照顧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引導其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行為稱為麵向全體行為。麵向全體著眼於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學習推進的速度、教學內容的難度都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如講述要麵向多數,兼顧兩頭;提問範圍要涉及全體學生,避免教師和個別學生對話的情況等。

③互動生成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活動潛藏著多種可能性,教學的發展狀態有時會超越事先的預想,出現各種具體情況,新的狀態不斷生成、呈現、極富動態性。教師麵對複雜多變的課堂教學情境,準確把握過程的動態生成,靈活機智地根據活動的變化,調整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學習,這樣一係列的行為即為互動生成行為。

④課堂情境創設行為。教學情境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獲得對現實的真實感受,它有利於學生獲得感悟,體驗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它能促進學生依據情境信息獨立思考,促使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新課程強調通過課堂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愉快地感知世界、認識世界。課堂情境創設行為是教師依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和相關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它已成為教師最常運用的一種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