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6)(1 / 3)

4.學生學習行為

(1)信息選擇行為

信息選擇行為是學生認知行為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熟練有效地運用信息選擇,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成為一個高效的自主學習者。本研究從“從不”、“有時”、“經常”、“總是”四個等級來考查學生是否經常在課堂上采用畫線、做筆記、寫提要等方法幫助自己學習。

調查顯示:“總是”采用信息選擇行為的學生的百分比依次是語文51.5%、數學44.8%、英語42.4%,而“從不”采用信息選擇行為的學生的百分比依次為英語5.1%、數學3.3%、語文1.9%。這表明學生在語文學科上運用信息選擇行為要優於數學和英語。經年級分析,各學科在年級上都存在顯著差異。七年級、九年級學生比八年級學生更多地使用信息選擇行為,八年級學生“總是”采用的百分比是語文41.9%、數學31.8%、英語29.7%,分別低於七年級語文57.0%、數學52.3%、英語48.3%和九年級語文56.2%、數學50.8%、英語50.0%。此外,八年級英語學科在“從不”采用信息選擇行為的百分比為8.8%,較高於其他年級和學科。這說明八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科上運用信息選擇行為較差,有兩極分化的趨勢。

(2)元認知行為

元認知作為對認知活動的認知,元認知行為是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元認知行為的運用指導,提高學生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是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元認知監控為切入口,從“從不”、“有時”、“經常”、“總是”四個等級來調查學生能否通過自我提問來達到對自己學習進行元認知監控的目的。

(3)資源管理行為

學生學習既依賴於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正確運用,同時也有賴於全麵發揮各種學習資源的功能。因此,充分利用好學習資源,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我們認為,最常用的學習資源包括時間、環境和大腦。本研究從時間管理、環境管理、科學用腦三方麵,分別分“完全不能”、“很少能夠”、“基本能夠”、“完全能夠”四個等級來調查學生能否整體規劃時間,能否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否科學用腦。

調查顯示:學生在時間管理、環境管理、科學用腦行為上總體情況良好。

“基本能夠”、“完全能夠”利用三者的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是88.1%、86.2%、82.8%,僅有小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利用學習資源。由年級比較可知,環境管理和科學用腦行為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七年級“完全不能”、“很少能夠”的累積百分比為7.3%、12.6%,低於其他兩個年級至少5%,八年級“完全能夠”使用這兩種行為的百分比分別是24.3%、24.3%,低於七年級的47.7%、44.4%和九年級的30.8%、38.5%,這說明各個年級都有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學習資源,需要教師加強學法指導。

(三)調查結論

由上述調查結果和分析可知,初中課堂講述行為、導入行為、聲像呈示行為、麵向全體行為、學生的資源管理行為總體情況較好。指導行為、評價行為、作業行為、激勵行為、反饋矯正行為、學生的信息選擇行為和元認知行為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具體狀況如下:第一,主教行為。本研究調查了六種主教行為,其中,講述、導入、聲像呈示這三種行為在初中課堂上的運用情況好於其他幾種主教行為,指導行為、評價行為、作業行為的使用情況欠佳。譬如,有小部分初中生認為,在課堂上通常不能及時得到教師高效的指導和有效的評價,日常作業量過多或過少、作業難度過難或過易、作業形式和批改方式也不夠恰當。從年級上分析,低年級在導入行為、聲像呈示行為、評價行為上的情況優於高年級,這說明隨著年級的升高,這些行為的課堂運用情況有逐漸變差的趨勢。從學科分析,英語學科的講述行為稍差於其他學科,語文學科的指導行為較差於其他學科。

第二,助教行為。本研究在助教行為中主要調查了激勵行為,結果發現初中課堂激勵行為總體情況略差。有10%到15%左右的學生認為課堂評語和作業評語對其激勵的程度很弱,同時,約30%的學生反映教師從來“沒有”與學生談心,說明初中教師不會與所有學生都進行有效的溝通,以此來激勵學生。

第三,特征行為。筆者在對特征行為的調查中主要集中在反饋矯正行為和麵向全體行為兩個方麵。初中課堂教學反饋矯正的效果一般,特別是教師通常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反饋能力。反饋矯正行為在學科上有顯著差異,尤其英語學科反饋矯正最差。而麵向全體行為的初中課堂表現良好,絕大多數初中教師能做到麵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