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7)(1 / 3)

(3)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率

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率較低,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不多。但互動分析者多年觀察記錄發現,一節課中學生的發言一般在20%左右,由此推斷,此節課學生的參與度屬正常範圍內。但是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仍要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

(4)穩態格分析

反映了兩種情況:一是學生長時間回答某個問題;二是不同學生連續回答問題;在兩個同學回答問題之間,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隻用肢體語言進行反饋,而無言語反映。

(5)各種課堂教學行為具體情況

次數最多的教學行為依次是:教師講授(316)、學生回答問題(94)、教師提問(36)。次數比較少的教學行為依次有:批評或維護課堂秩序(2)、布置作業(2)、學生發問(2)。

教師講授的次數高居榜首,遠遠多於其他教學行為的次數。這說明在這節語文課堂上,講授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

緊隨其後的是學生回答問題和教師提問。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教師主要是通過提問引導和組織教學的。問答作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所占課堂時間僅次於講授,表明教師是比較重視師生互動的。

聲像呈示、板書是教師輔助教學行為,在課堂中出現的次數分別有10次和22次。我們發現,板書的次數多於聲像呈示,這很可能與教師習慣於通過板書來強調關鍵知識點有關。因此,很難評價這兩種行為的次數是否合適,或哪種行為次數應多哪種應少,而是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恰當地選用這兩種輔助行為。

聲像這種形象化的呈示行為和傳統教學方式板書能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對教學是有一定助益的。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有22次,個體活動有14次,實用課堂時間都不到2分鍾,所占課堂時間的比例很小。這反映出,教師課堂活動組織少而且用時短,沒有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積極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此外,學生另一課堂行為——發問僅有2次,次數太少。這也能說明學生的課堂積極主動性調動得不夠充分,教師在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上欠佳。

指導行為僅出現7次。另據觀察者觀察,本節語文課的指導多為教師麵向全體對課文齊讀、自讀、討論等作出的指導性語言。由此說明教師的課堂指導很少,這可能與供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不多,而教師相應的個別指導機會也就很少有聯係。

教師的表揚和批評的頻次分別是6次和2次。這表明教師多以正麵的鼓勵為主,少用消極的批評,是比較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的。

2.各課堂教學行為時段分析

講授各時段的頻次在所有行為中是最高的,尤其是在課堂後15分鍾裏教師講授較多。聲像呈示行為、板書行為散布在各個時段,且在課堂前10分鍾兩者出現的頻次最多,也反映出兩者在這一時段配合較好。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在11~20分鍾裏達到最高值,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同時,指導行為、學生個體行為也隨課堂教學的推進,有減少趨勢。教師主要在前30分鍾表揚學生,而教師批評或維護課堂秩序、沉寂或混亂的次數較少,集中在一節課的中間時段。在這節課後25分鍾,學生群體行為開始出現,特別是在最後5分鍾,有學生進行發問。

進一步分析,在前20分鍾出現的行為種類較多,主要有課堂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板書、指導、表揚、批評、學生個體行為、沉寂或混亂等。集中於這一時段的,既有積極行為,如表揚,也有批評等消極行為。究其原因,是因為提問與回答貫穿此時段的始終,需要教師適時鼓勵學生,同時也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

所以,在師生課堂互動時,更要注意教學秩序的維護。在課堂後半程出現的行為主要有講授、學生群體行為,但學生群體行為所占的比例卻很小。這意味著教師給予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減少,對課堂的控製加強,課堂互動也由此逐步變差。在下半節課,教師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講授,而忽略課堂互動,不僅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而且要學會有效管理課堂。

(四)觀察結論

總體上,這堂語文課以教師行為為主導,學生處於相對被動的狀態。觀察顯示,聲像呈示行為、板書行為在這節語文課堂上運用得較好,但問答行為、指導行為、評價行為、激勵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都存在一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