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初中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與優化策略(9)(1 / 3)

(四)指導學生反思學習行為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將反思看成是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人們從對經驗的反思中學到的東西比從實際經驗中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在杜威看來,反思是“理智行為的標誌”,能夠促進有效的問題解決及改進學習的效果。所以,單純接受式的學習,遠不如學生主動的學習。學習行為優秀的學生,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精力分配和時間安排,能恰當把握自己各學科的知識學習情況,注意總結學習上的得失,會針對問題的實際,對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調整,這得益於他們擅長自我反思。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提高學法應用水平。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活動,製訂學習計劃。以學習計劃為載體,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進程、方法和效果,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覺的調控。在某一階段的任務完成後,對學習情況進行回顧,檢查自己做過什麼,做過的事情與計劃要求是否吻合;評價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學法應用的表現,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反思如何改進學法,並對後續的學習作出預見和安排。其次,教師還可提倡學生通過寫學習日記等形式,隨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五)實施學法指導的注意事項

調查發現,八年級學生的學習行為略差於其他年級,究其原因,一是八年級教師主觀上認為七年級學法指導開展得較多,大多數的學生都能掌握,而減少對學生係統的指導;二是部分學生未能領會學法的精髓,放棄了一些學法的使用。因此,實施學法指導,要注意三點:第一,要多管齊下。進行學法指導,既要係統的傳授,又要滲透課堂教學的指導;既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又要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不管處於哪個年級階段,傳授學法可以以一種方法為主導,多種方法並用。如此多管齊下,學法指導才能麵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學習技巧。第二,要及時反饋調控。進行學法指導,不僅要注重指導,更要關注學生的應用效果。教師可以在指導後,對學生的運用情況進行跟蹤、檢驗,判斷指導的實效性,及時找出不足之處,進行“再指導”。第三,指導要有針對性。教師既要針對年級特點和學科特點,又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具體學情,進行合理、科學的指導。

五、超越技術:教學行為優化的回家之路

當前,很少有教師沒有意識到課堂教學行為對有效教學的重要性,在觀念層麵上都能把優化教學行為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目標。但是在促進教學行為優化上,許多教師仍停留在技術層麵,隻關注優化教學行為的方式和方法,關注各教學行為的具體運用策略。不可否認,技術層麵上的探索必不可少,否則,優化就容易落空。但是,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是無濟於事的。我們應當將優化課堂教學行為看成是一個係統工程,它涉及方方麵麵的問題,絕不是簡單的技術所能解決的。因此,我們要超越技術,甚至要跳出教學行為本身來看教學行為的優化。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學行為優化的實施主體是教師,因而要提高優化質量,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可以說,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優化教學行為的首要前提。

首先,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素質的專業化要求教師的知識不應隻局限於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而是強調具有多層複合知識。有研究把教師知識分為三個方麵,即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即特定的學科知識,實踐性知識是通過教學實踐的經驗積累獲得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以及一些新興學科知識。這三方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教師要全麵學習。但通常情況,教師易忽略實踐性知識的積累、新興學科知識的學習,而這些知識往往會對優化教學行為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外在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會增強教師的專業素質,從而有助於教學行為的優化。教師平時要注重培養自己處理教材的能力,提高駕馭教材和運用教材的能力;注重教學監控能力的形成,要善於計劃和安排教學活動,並對此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及時地調節和校正;注重協調好師生關係,保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得到體現。

再次,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教師要能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去影響和教育學生。麵對突發課堂教學事件時,教師要能處亂不驚、從容不迫,巧妙運用教學機智化解危機。教師除了要具有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心理素養方麵的專業素養外,還要有創新的教學觀念、良好的個性品質、一定的職業理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