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現狀分析與提高策略(5)(1 / 3)

三、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測試研究

(一)測試對象與測試內容

筆者在具有代表性的城、鄉(各1所)初中裏,隨機在各年級中選取一個班作為測試對象。測試人數為城市學生138人,鄉鎮學生135人。測試在數學課結束前進行,測試的內容是2道有關本節課學習內容的題目。為確保測試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下課前將試卷統一交給老師,由任課教師批閱。

(二)測試結果

綜合分析測試結果,兩校共有56.9%~66.7%的學生做對2題,22.5%~31.0%的學生做對1題,2.4%~17.6%的學生兩題全錯。城市學校對2題、對1題及全錯的百分率依次是63.8%、25.4%、10.9%,農村學校依次是63.0%、28.1%、8.9%。城市學校成績略好於鄉鎮學校。從年級分析,城市學校各年級間差距不大,但農村學校各年級間差距十分明顯,年級有效知識量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上述表明,測試結果與課堂學習有效知識量調查結果一致。

四、師生課堂互動方式觀察研究

(一)觀察目的

師生課堂互動方式是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的集中反映。新課程理念強調師生交往,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交流。那麼,初中課堂師生互動方式都有哪些?為此,筆者進行了觀察研究。

(二)工具與被試

本研究以《各種教學行為的時間分配》、《5分鍾相互作用記錄表》為基礎,編製了《師生課堂互動方式觀察表》,觀察並記錄了師生互動方式及所占時間。為確保觀察的可信度,筆者在觀察對象不明觀察意圖的情況下,在城、鄉兩校中各隨機觀察兩堂課。

(三)結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觀察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形式,並分別將各種互動形式的時間進行累積。

師生互動方式主要有教師講解(師)、學生講解(生生)、師生互動(師生)、小組討論(生生)及學生自學(生)五種。根據所占課堂教學時間由多到少依次排列為:“教師講解”50.03%、“學生自學”25%、“師生互動”18.35%、“小組討論”和“學生講解”分別占3.33%、2.78%,說明目前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教為主,還未能完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麵,非教學時間占總課時的0.55%,說明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時間組織教學。這兩方麵內容說明當下課堂教學缺少師生、生生的交流和溝通。上述互動分析結果與學習自主積極性調查結果及訪談內容一致。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與他人多進行溝通和合作,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留給學生自主練習和思考的時間。

第四節 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初中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積極的改變。上述實證研究證明,初中數學、語文和英語三門課程總體課堂教學有效性狀況較好,但仍存在學習內容難易度失衡、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欠佳、教師個別化指導不足等教學問題,同時,不同年級、學科以及城鄉間教學有效性差異顯著。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堅持以生為本,確立有效教學理念;加強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結構;及時反饋矯正,促進學生認知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實施差異教學,提高個體學習有效性;加強學習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教學反思,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的教學改進策略。

一、堅持以生為本,確立有效教學理念

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教師承受著來自社會、學校與家長的巨大壓力。

這種無形的壓力使得部分教師不得不沿襲傳統教學觀念進行教學。他們用傳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知識,用講解教學讓學生理解知識,用教學示範讓學生模仿知識,把教學作為應對中考的訓練過程,把上課作為執行教案的過程,把學生看作被灌輸知識的對象。我國學者總結了“十重十輕”來描述帶給學生事倍功半的低效率和學習上的低能力的傳統教學缺陷:“重課內輕課外,重模仿輕創造,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思考,重灌輸輕啟發,重單一輕多樣,重動腦輕動手,重理論輕實際,重考察輕分析。”葉瀾教授也曾這樣描述傳統課堂教學:“課堂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台’,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隻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隻是‘觀眾’與‘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