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現狀分析與提高策略(6)(1 / 3)

調查結果與觀察分析顯示,不同類別的初中生課堂學習實用時間相差懸殊,個別學生課堂實用時間少,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其課堂學習實用時間幾近於零。為改善這種不良的教學狀況,教師應借助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經常變化教學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願望,進而將之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增強課堂學習的投入程度,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過去都是老師先講同學們再學,這堂課老師先不講,請同學們先自學,看看大家能不能學會。”又如對學生的自學進步進行表揚,對他們的成功做能力和努力方麵的歸因反饋,教師可以這樣引導:“老師發現,同學們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通過努力自學,許多同學掌握了一些老師本來要講的內容。即便是過去學習稍差的同學,這一階段通過自學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這種好習慣。”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清楚自己承擔的學習任務,又能在思想上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意識,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

三、及時反饋矯正,促進學生認知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學生認知過程與認知結果的統一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課堂教學不可隻告訴學生“是什麼”,還要教給學生“為什麼”,幫助學生獲得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教學結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初中學生沒有及時有效地得到教師的反饋,造成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麵,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饋矯正的過程。

學習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矯正的有效程度。為此,教師應認真探索反饋矯正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掌握反饋矯正的教學策略和技能,促進學生認知過程與認知結果的統一。

(一)及時有效地實施反饋矯正策略

教學反饋矯正過程對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研究證明,通過一係列的反饋矯正程序,使至少80%的學生達到傳統教學情境下20%優等生所能達到的水平。但在目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信息的反饋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教師不注意對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課堂學習信息反饋新特點的分析研究;其二,教師不能充分利用學生課堂學習信息反饋的新特點優化教學細節設計,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為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抓住各種機會,敏銳地發現,準確地把握學對教的反饋,獲取反饋信息,並對反饋信息進行認真分析和處理,及時適當地調整後續教學,使教與學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提高教學係統的功效,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及時收集課前信息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很容易在練習時出現錯誤。課前反饋是在學生學習出現偏差之前,由教師發出反饋信息以糾正學生即將發生的偏差,而不是在產生偏差之後再通過反饋信息來糾正。在課前,教師需認真收集、仔細分析、預測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內容可能產生的理解偏差;或是在課前幾分鍾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小測驗等,摸清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時,教師應有計劃地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借助相應的教學方法化錯為利,指導問題,使學生能夠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2.善於觀察學生的反應

觀察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目光的環視或點視,從學生的動作、表情、情緒的變化中獲得反饋信息的方法。教師要善於觀察,從學生的動作、表情、情緒和行為中判斷學生是否在聽課,是否理解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是樂觀的、開心的,就表示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故意回避教師的目光或神態緊張、眉頭緊鎖,就意味著學生尚未理解學習內容。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認真觀察學生的神態和行為,及時捕捉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做出反饋和矯正。如《論雷峰塔的倒掉》,講到雷峰塔倒掉了,魯迅非常高興,法海的下場很可悲這些問題時,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當深入到“雷峰塔倒掉了,該倒”,則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反封建思想,至於什麼是“封建思想”,學生反應漠然。教師得到的反饋信息便是:學生對“封建思想,封建統治”不十分清楚,很難理解魯迅那種強烈的反封建意識。這一難點如不弄清,就會大大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時,教師必須運用“調節”這一手段,及時調節教學內容,舉一些過去、現在受封建勢力、封建思想毒害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