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3)(1 / 3)

最後,要具有係統性。作業的設計必須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實際,係統地考慮學段、年級、學期、單元和課時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切忌心血來潮、隨意點題。實踐證明,支離破碎及不係統、不完整的作業隻能降低或失去作業應有的價值。讓學生進行係統性的訓練,可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作業與練習的係統性既要使作業循序漸進,又要注意新舊知識聯係,加強橫向、縱向和交叉滲透訓練,從而形成和深化知識網絡體係。

2.實施分層作業,調控作業難度,促進差異發展

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作業,針對性地調控作業難度,使作業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照顧不同類型學生的實際,從而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鬆、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促進學生差異發展。在具體作業設計和布置中,實施分層作業,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由易到難,注意知識層次。現代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低級智慧技能到高級智慧技能的層級建構過程。高一級智慧技能的形成是以低一級智慧技能的形成為基礎的。這就是說,以掌握智慧技能為目的的作業應具有層級的特性。因此,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作業或練習的內容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從模仿到再造,再到創造性發展,做到環環相扣,拾級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設計一定數量的基本作業與練習,又要有一些變式作業與練習,以利於新舊知識的溝通,拓展學生思路,還要設計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思考性作業與練習,以利於學生加強實踐,促進知識、技能的轉化。

第二,針對學生差異,設置分層作業。眾所周知,隻有難度適中、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練習,才能構成問題情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該難度適中。一般而言,可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基本題(A)、綜合題(B)和發展題(C)三個層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低到高逐級選擇。這樣,讓不同層次學生選做適合自己的題目,既能使認知水平低的學生,有一個“底線”要求,即要保證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最基本的練習,又能使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除了要有基礎訓練外,應有一些拓展性的練習,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從而有效地使各層次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第三,設置台階,放緩坡度。實施分層作業,調控作業難度,還可針對學生實際,采用對同一題目設置台階,放緩坡度的辦法。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將難度較大的習題進行分解或給予具體的提示,係統地規劃分步驟的練習,在學生對若幹個具體問題作答後,再進行一次整合。這種難度分解的作業,可以使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逐階而上,一方麵提高他們完成作業的效率,減輕疲勞程度,另一方麵又使他們在負荷適當的情況下,達到作業目的,完成教學要求。

3.確立作業規範,實行製度化管理

為了優化作業設計與布置,改進作業批改,提高作業質量和反饋矯正的有效性,我們根據國家有關作業的規定和學校實際,在認真總結有關作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確立科學有效、易於操作的作業規範,實行製度化管理。首先,要製定全校性的作業規範,包括作業的總體要求、類型、數量、難度、頻率和完成時間,教師設計、布置和批改作業的程序與方法,各科教師協調作業的方法,作業的獎勵與懲罰,等等。其次,各科教師要根據學校總體作業規範,結合各自學科的實際,製定學科作業規範,並對學生的每次作業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和期望。再次,要通過家長會、電話及其他方式,告訴家長學校和教師關於學生作業的規範,以及學校對家長在幫助或支持學生完成作業時的期望以及家長幫助或支持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等。在具體實施中,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規範,如根據學生實際對個別學生的作業要求進行調整。這種“製度化”作業與“例外”相結合的作業管理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二)改進作業(練習)批改,提高反饋矯正和評價的有效性

作業批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發現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了改進作業批改,提高作業反饋矯正和評價的有效性,要合理運用多種批改形式,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與矯正,充分重視批語的交流和情感激勵作用,加強作業檔案建設和教學經驗總結,重視對學生作業過程的指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