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作業”及其他
多年來,習慣了傳統作業的布置,很少考慮對作業的布置方麵進行改革,很多學生仿佛也習慣了,以為老師提出的要求理所當然應該完成。有的老師遇到個別“不講理”的學生經過幾次“較量”後,感到奏效不大,就自認倒黴、聽之任之或者經常拿完不成作業的學生“撒氣”。
近幾年,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改革的深入,很多傳統受到質疑和挑戰,實踐證明那些不能切合實際或不利於事業發展的方麵已經進行了改革。由此,我們想:我們教學中的一些“老皇曆”也應該改改了,隻要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本著有利於學生全麵發展的原則,就應該大膽地嚐試。
鑒於部分學習吃力的學生的情況,與其讓他們“疲與奔命”或放任自流,不如給他們“一條生路”。為了便於操作,我們站在落後的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先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認為通過努力能夠完成的作業量,即是每次、每類作業的底線,對於全體同學“保底不封頂”。學習有自覺性的學生不會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了底線,便放鬆對個人的要求,因為老師還會進行“作業教育”,每一個“各盡所能”的學生都會得到老師在作業中或課堂上的表揚。
實踐證明,老師這樣布置作業,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很有“人情味”,能贏得學生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實施過程中,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大都盡全力超過最低作業量,以維護個人的“尊嚴”:我們絕對不是最差的。這樣,極大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有利於學生自我教育品質的養成。
由此,我們聯想到,當年我們黨在安徽試行“包產到戶”,是“彈性”;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股份製,是“彈性”;承認民辦教育的合法性以至出台《民辦教育促進法》,是“彈性”;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並存,以至公有製的主體作用最主要表現在控製力上等原則的確立,是“彈性”。不僅教育,各行各業、各類工作都需要“彈性”,時代賦予了“彈性”以嶄新的意義,我們的工作需要“彈性”,我們的時代呼喚“彈性”。因為我們吃“一刀切”的“硬性”的虧太多了。一些地方幹部搞的“形象工程”,有名無實,是“硬性”之後果;一些部門搞的“達標活動”,勞民傷財,是“硬性”之禍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化”、“大躍進”運動,更是“硬性”的災難。
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為祖國、為社會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人才的神聖使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是一項係統工程、綜合工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愛心,需要付出艱苦細致的腦力勞動。任何急於求成、一蹴而就的“硬性”思想、行為,都會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被動,因為我們麵對著的是家庭背景、學業基礎、品質個性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個體”,必須既麵向“共性”,又照顧“個性”,才算是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才算是符合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思想。
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多照顧“個性”,又麵向“共性”;多一些理智,少幾分盲動;多一些“彈性”,少一些“硬性”;多給學生“人文關懷”,少向學生發布“行政命令”;多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少讓學生經受失敗的煎熬,期待教育的個性化時代的到來,期待中國教育的全麵振興,期待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