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的自主親曆(2 / 3)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等於說就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上熱熱鬧鬧,而學生卻沒有選擇的餘地,成了機械訓練的對象,那還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主體性,因為它缺乏主體性最根本的特征,即缺乏作為獨立的人參與語文活動的生命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參與的廣度、方式、品質和效果也就必然受到影響。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單為應付教師的練習功課,而與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沒有關涉的。到這樣覺得的時候,這人身上便已負著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啞巴不能開口還要利害。”因此,隻有主體親曆性的真正實現和強化,才能真正把學生的主體性由課堂表麵深化到學生內部身心活動中去,實現教學境界由他控、他律向自控、自主的提升。

時代在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目前以發展人的主體性為價值目標的語文教學正以它的自主性、創造性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成了衡量語文教學的重要量標,而學生主體的親曆性則是主體性能否充分實現的本質標誌,它透過形形色色的語文活動顯露出來,透過層層疊疊的語文認知實踐折射出來,體現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自由。

(二)親曆性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方式。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看作是單一的灌輸,應該積極投入,充分參與,在體味涵泳中領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陶冶中引發對真善美的追求,“以生命精神、生命靈魂來反對和抵抗‘技術化’,讓人的崇高生命精神、莊嚴情感充沛地張揚起來。”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才能培養具有鮮明個性、健康人格和創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因為人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確證自我,實現自我,外化人的主體性的,親曆性正是在突出語文學習自主認知活動的同時,又強調了語文學習的情意活動和技能活動,是以主體身份參與課堂活動,體現主體的獨立性、責任性、發展性和創造性的,它的最終目標是提高語文素養,促進身心各因素的平衡與協調發展,鑄造健康人格。

學習主體的心理過程必須是完整的,對文本的認知、情感體驗甚至意誌調控都不能有明顯的缺漏,這樣才能保證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有一個有序的學習過程,確保主體的尊重感與應有權力,有自我實現的成功感和愉悅感,確立自我探索、開拓進取的自信心。這裏,要把語文學習環節的順暢與個性心理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不斷強化個體的自主與發展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認知、自主感悟和自主調控的能力。教師應該為主體親曆性的實現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創設一種愉悅的環境氛圍,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激活主體意識;創設一種寬鬆的活動氛圍,形成自我參與、自我展示的欲望,實現民主管理;創設一種和諧的心理氛圍,注重語文學習的移情與陶冶功能,追求個性自我完善。重視了課堂上的民主交流與理性培養,才能使每位學生的個性潛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發揮。

(三)親曆性是生命教育的基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忽略學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忽略師生課堂活動的交互多邊作用,所以,主體教育強調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曆程,是生命個體的生動展現,綻放著生命情感的絢麗花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裏。”隻有親身經曆和體驗,豐富情感生活,形成內驅力,才能使語文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親曆性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基點。葉瀾同誌認為:“把豐富複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們“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