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新課改,作文教學改什麼
作文教學的話題在語文界曆久不衰,教學作文(語文就是教學生作文)的聲勢在語文界經年不減……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方麵對作文教學均有明釋,且著墨頗多……
可以說,作文教學有氛圍、有政策。目前需要的是反思——反思我們,甚至是前幾輩語文教育者在此留下的得失;需要的是摸索——摸索我們,甚至是前幾輩語文教育者未經走的路。通俗講,就是總結作文教學“改什麼”、探討“怎麼改”的問題。
“一切改革的困難無不是觀念的改變”。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的思想為“作文教學應融彙於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是首要的。我們習慣於將語文課節機械的拆分為“講讀課”、“作文課”;將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搞成貌異神離的三層皮;作文與作業“我中無你”、“你中無我”;課文分析關注語言內容,忽略語言形式;語言實踐中重聽、讀,輕說、寫。這些都是人為地將作文教學從語文教學中割舍開來的做法。其後果必然導致作文教學的“孤軍奮戰”,造成閱讀教學的“舍本逐末”(此觀點在《麵對課改,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五大問題》中已有闡釋,不贅述)。語文素養要求學生具備七種語文能力,這七種能力都能在作文中得到體現,作文也離不開這七種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課標中的“語文教學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麵提高”即可解釋為“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致力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空間內,在備、講、輔、批、考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想到的和始終不忘的都應是“訓練作文”。
“重作文布置,輕作文批改”的現狀是第二個需改的。有人曾把這種現狀生動、形象的描述為:布置作文一言堂,作文指導一窩蜂,批改作文一支筆。作文布置要改“提要求”為“拓思路”。學生作文應是在一定的中心約束下的自由表達,包括文章表現手法、結構形式,教師都不應加以條框限定。2003年中考以“非典”為話題的作文中,若多考生套用“題記——事件——後記”的布局形式(這顯然是某位教師為求新而要求學生的!),結果很多作文不倫不類。這是“提要求”造成的,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危險的。幫學生“拓思路”是布置、指導作文中要做大做細的。一位教師在布置以《濫竽充數》為話題的作文時,帶領學生探究出了“濫竽可充數”、“濫竽豈能充數”、“談精簡的好處”、“大鍋飯的弊端”、“可貴的自知之明”等十幾個文章主題,這種做法讓學生擴大了語言範圍,真正的為學生自由表達內心世界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是正確、有效的。新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批改要提倡自評自改,互批互改。“一支筆”是將教師的一相情願、一孔之見強加給學生,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不妥之舉。自評自改、互評互改的方法很多,比如魏書生的“作文批改法”,“五環節作文批改法”(學期初學科培訓時已講),林東三中的“四四三三”作文批改法,都是可資借鑒的。魯迅說,文章是該出來的;洪鎮濤說,語言學習包括學習夥伴語言。對此,我們要誠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