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也符合係統論的規律。從係統論的角度看,聽說讀寫是一個以思維為核心的相對完整的可調控係統,聽說讀寫之間的聯係表現在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思維過程)的相互轉換上。聽和讀是由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轉換,說和寫是由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轉換。聽說讀寫在語言和思維的統一中構成了交錯相通的網絡係統。葉聖陶先生說過:"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聽人說)和說(自己說),表現在書麵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麵,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麵,說和寫同樣重要。"他又指出:"不善於聽未必善於讀,不善於說未必善於寫。"葉老的話也表明,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互為促進的整體,四項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都可以收到異曲同工的妙處。
再者,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也符合信息論的規律。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聽讀與說寫是一個承載信息的雙向流動過程。它是由說寫對信息的編碼輸入和聽讀對信息的譯碼輸入彼此循環而構成的。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聽和讀作為攝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們日常交往中分別占45%和16%,而說和寫作為信息的輸出方式在人類語言交流中分別占30%和9%。顯然,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訓練不能偏廢。因此,我們應打破傳統教學中相對單一的語基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程式,以提高受教育者語文整體能力為目標,進而促使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早日出爐。
(一)聽說讀寫應該是以說為龍頭,以練說活動促進聽、讀、寫等其他活動,進而促使大語文學習環境的形成。
1、以說促看、促聽。現實生活是理論學習、創作思維的根本源泉。為了讓自己所說的話富有時代感,讓聽眾耳目一新,說話者就必須耳目並用,看、聽結合,時時處處留心觀察生活,貼近生活,從而在現實生活中采擷到更多更好的說話材料。為此,學生必然會更注重體驗生活,更注重平時的聽話訓練。他們首先應學會如何才能善於捕捉說話者話語中的重要信息,細細體悟說話者話語裏所蘊涵的的深層含義,進而對說話者的話語內容、停頓節奏、表情動作等方麵加以品評、質疑。這樣就達到了以練說活動促進練看、練聽活動,反過來,練看、練聽活動又對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寫作水平都大有裨益。
2、以說促讀。學生是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的,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讚許和同齡人的肯定,他們是樂意在練說活動中展現自我風采的。為此,他們就會積極地準備練說活動所需的材料,就會潛心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廣泛閱讀現代的書報雜誌,並且從中篩選那些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強的信息材料。這樣,說就帶動了讀。
3、以說促寫。在準備說話材料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不少材料思想性高、可讀性強,拿來做講稿挺不錯,隻是其中稿件篇幅太長,必須經過摘要、整理;有的文章個別材料過於陳舊,必須以富有現代氣息的材料加以替代、充實。於是,說又帶動了寫。再說,為了在練說活動中取得成功,不少學生幹脆自己組稿,從命題、立意到選材,從表達方式、句式選用及篇章結構、語言特點,他們都會反複推敲,刪繁就簡,標新立異。這樣,說話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也隨之上了一個新台階。總而言之,就語文本身來說,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是一個有機的、互相聯係的整體。聽和讀是說與寫的前提和基礎,說和寫又反過來對聽和讀起著進一步地消化和促進作用。四者互為依存,互相滲透,缺一不可。
(二)明確說話能力訓練的總目標,分階段提出具體的階段要求
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初中階段學生要掌握一般的說話常識,基本上具有運用普通話朗讀詩文、分析問題、講述故事、說明事物、口頭作文的能力,初步具有運用樸實、明白、生動、得體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而高中階段要求掌握講演、論辯等說話知識,具有在公共場合圍繞中心有條理地歸納概述、傳遞信息、社交應對能力,具有發表演講、論辯事理、即興發言的能力。同時語言表達力求做到規範、連貫、生動、得體,既有感染力又有說服力。
在高中階段,從高一年級、高二年級到高三年級,根據每一階段教學的具體要求,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生訓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設計的活動模式也應有所不同。在高一年段,應著手進行如下幾項課改實驗活動:
1、課前三分鍾自我介紹、朗讀比賽和成語推介: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交際不廣,閱曆不深,在公共場合說話時大多表現出口訥神態,儀態欠佳,或是臉紅耳赤,抓耳撓腮,忸怩作態;個別敢說的不是音量低、語音含糊,就是語句不連貫、辭不達意、缺乏條理。針對這種情況,我盡力創造說的機會,加強說話訓練,使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敢說到能說,由能說到善說,由善說到愛說。在活動中,我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不急於求成。開始階段,我利用課前三分鍾鼓勵學生上講台麵對全班同學進行簡單地自我介紹,或朗讀一篇自己認為較有意義的短文,然後在黑板上抄寫三個成語並解釋成語的意思供同學們學習。在所任教的高一(2)班和高一(7)班同時進行.這一活動安排每堂課一人次,按學號輪流。教師當場評議,力求挖掘學生"說"中的閃光點,予以鼓勵,並中肯指出其不足。一個月下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大多變得能說會道,表現欲望較強,競爭意識也大大提高.為他們適應仿後的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