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研究性學習課程(2 / 3)

(二)重應用

學以致用是研究性學習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學習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在於掌握知識的量。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在學習形式上,研究性學習具有發現、探究的特點,在學習內容上,其側重點在於問題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是具體的、有社會意義的。研究性學習還帶有綜合性的特點。即學習者麵臨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綜合性的,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麵的知識才能予以解決;學習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麵比較廣,學習內容可能是跨學科的。與一般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習題)的學習活動相比較,研究性學習更接近於人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因而更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實踐能力。

(三)重體驗

研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還十分重視感性認識,即學習的體驗。傳統的學校教育以知識傳授為目的,其教學過程基本上是間接經驗的學習,這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掌握千百年來人類積累的豐富的知識體係。然而現代學校教育還需要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包括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經驗的參與,這與學習者的個人體驗有著密切的關係。隻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創造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創造行為的個人的觀念體係。

(四)重全員參與

研究性學習主張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重過程而非重結果,因此從理論上說,每一個智力正常的中小學生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製定恰當的研究計劃,實現個人的研究目標。全員參與的另一層含義是共同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是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其中合作學習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於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習者麵臨著複雜的綜合性的問題,因此就需要依靠學習夥伴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作。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者還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個性,學會相互交流與合作。這種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與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態度,表達、傾聽與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製定並執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麵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製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範圍。因此,培養中小學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三、怎樣進行研究性學習。

作為學校開設的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個人選擇課題,二是組成課題小組,三是擬定課題計劃,四是組織課題評審,五是開展課題研究,六是教師監控指導,七是形成成果報告,八是進行課題答辯。

這裏我重點說說當務之急,選好課題,成立課題組、製定課題計劃和進行調查研究。

先說選課題,選課關係到研究性學習的成敗。課題研究有時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題是否妥當,關係到研究性學習的成改。實際上選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過程。選題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選題能力。或者說一個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現在選題能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來說,選題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選題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和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年英國的哈雷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蹤,就發現這是同一顆慧星,並預測出下一次回歸的時間;而我國從春秋時代到哈雷同期,有關哈雷慧星的記載有31次,卻從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中國教育不容忽視的一個弱項。

什麼是課題?課題是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選擇課題要考慮實際需要,例如能服務於社區,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時代,能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選擇研究專題必須考慮專題的科學根據、研究價值和現實可行性。對於中學生來說,在選專題時,要特別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還要考慮自己是否具備觀察、測試、實驗的條件。要考慮學習精力、興趣愛好等主觀條件和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客觀條件。從我們的興趣、能力和可能出發去選擇“課題”。專題宜小不宜大,初學者最好是一題一議。題目縮小,論據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論文(項目)的難度。要選那些常被大人們忽視而又有重要意義的事物來進行探索研究。盡量在選題時不要走入誤區。例如沒有解答可能的問題(如:最後一隻恐龍的誕生日),沒有必要回答的問題(如:3000年11月5日西安天氣怎樣)或者可以產生無窮辯駁的問題(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課題的選擇:“品牌與形象”→“服裝品牌與個人形象”→“校服與中學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