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研究性學習課程(1 / 3)

談研究性學習課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是基礎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話題。因此,我想和高一年級學生談談研究性學習。我主要講三個內容,其一是為什麼要進行研究性學習,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其二是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其三是怎樣進行研究性學習,完成研究性學習課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解決燃眉之急。

一、為什麼要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基礎教育階段,組織中小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我們國家進入新世紀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特別是我們國家入世後,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毛主席教導我們,“人類總得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就必需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創新人才。創新人才也就是研究型人才。現在的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側重點就是創新教育。我們國家從建國以來,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智育工作必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可以看出,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有尚方寶劍的。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是把開展研究性學習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出路。這一點可以從高考指揮棒上顯示出來。過去的老高考為了突出能力,變成了三加二,三加二又變成三加X,三加X也出現了弊端,現在想用研究性學習來彌補。

研究性學習起初是一項活動,先在上海起步。最初叫創新教育、創造教育,後來又叫做研究性學習。上海市首先把研究性學習做為一門必修課程,並在2001年列為高考內容。現在上海市各中學都爭先恐後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還出現了一些以研究性學習為專題的專業性網站。如優異研究院、中學生學習支持網等。目前這項活動已在全國普及。而且把研究性學習活動變成研究性學習課程。教育部在《全日製普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並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陝西省教育廳按照教育部的有關指示,把研究性學習作為普通高中的一門課程,把開展研究性學習作為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規定從2001年9月起在試點學校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

二、什麼是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使中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體驗科學的態度,體驗科學的規範,體驗科學的思想,體驗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進行研究性學習對於高中學生全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形成創新意識,增強創造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過去一說研究性學習就不得了,以為隻是大學生的事,是研究生的事。現在讓中學生以至小學生也來稿研究,是讓中學生過把研究生的癮。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其他各學科課程不同的是其他各門功課都是從本學科出發來學習知識,訓練能力,解決問題。而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從選定的課題出發來聚合各學科的知識,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活動項目設計類。課題研究類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前者如一次環保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

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重過程

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的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而“有形”的製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結果,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設計一種產品、策劃一次活動。研究性學習比較注重掌握調查、觀察、實驗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與現行的學科教學或必修課程的聯係更密切一些,但它並不是一種知識教育。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說,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