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把教材的處理權交給學生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此為指導思想,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程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把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生命個體,樹立新型的學生觀,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一起經曆的生命過程,從而激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個性創造性地創設合作、探究的情境,使課堂成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交際的陣地。
在七年級的上學期,我堅持每周抽一至兩節課的時間給學生介紹名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定介紹的名著,自己定介紹的方式,自己定介紹的內容,自己定每個組員的任務(每個組員都必須承擔一項任務)。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大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特別是鍛煉了學生大方、坦然地麵對全體同學講話的能力,而且初步養成了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合作的精神。
一本名著值得推介的東西太多,學生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就能決定介紹的內容。在七年級下學期,在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我進一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大膽的把課本中的講讀課文交給學生處理。
開學初,我就把所有的講讀課文分攤給了學生的四人小組,每個組隻需要承擔一篇課文的教學任務。我在課堂上仔詳細講了如何布置預習、如何抓住課文重點、任何合理安排一節課的時間、如何針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講授方法、如何布置作業等等。每個組在備課中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每個組完成上課任務後,我都會組織全班同學來評議這節課的得失,以利於後麵上課的同學取長補短,不斷進步。越往後,學生們上課的水平越高,采用的方式也越靈活。一個學期實踐下來,同學們已經能純熟、快捷的利用網絡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製作課件的能力甚至超過了老師,而且經過親身實踐,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得到了加強。應該說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是大有裨益的,真正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當然,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等於忽略教師的作用,“惟自主化”的課堂效率也將是低下的。老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都要遠遠高於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放膽讓學生去處理教材,老師的工作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每篇課文我隻讓學生上一個課時,剩下的一到兩個課時還是老師上,以彌補學生在上課中的缺漏,也讓學生在聽老師上課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在對教材處理中的不足。由於兩個班的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的處理可能截然不同,因此,老師查缺補漏的備課必然是不同的,一份教案兩個班用是不現實的。由於兩個班的“小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不同的,老師批改兩個班的作業也是不同的。如果把課文交給學生,老師就閑置在一邊,隻會導致教學水平的降低,因此,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需要老師強烈的責任心。
一年的摸索、實踐,我深深的感悟到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增強語文教學的活動性、有效性,充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效率,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規律,語文教學要善於引導學生在運用語文中靈活掌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從而全麵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