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七)
二、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設計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把探究式學習列為課堂學習的重要方法,這種方式的學習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重大革新。我們今天的語文學習總的看來仍屬於傳統教學的範疇,有相對統一的教材、有相對一致的教學任務,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就必須直接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入課堂,從而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不重視個人學習的問題,並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按照參與方式的不同,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階段式研究性學習,另一種是全程式研究性學習。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階段式研究性學習是傳統課堂教育模式下,在部分過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按照時間的順序可分為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作業總結階段三個階段的研究性學習;全程式研究性學習則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本,以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為主,重新構造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然而這兩者所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增強參與意識,並最終學會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係。
(一)、階段式研究性學習設計
1、課前準備階段。
通常,在學習一篇課文的之前,為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學生都需要做兩方麵的準備:一是語言形式範疇的準備,包括詞彙、修辭、結構和寫作手法等方麵的知識,以及語感的積累;另一方麵是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化積澱和情緒準備。這兩方麵的準備情況,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在長期的母語環境中,他們都有著深淺不同、興趣各異的語言和文化儲備,這樣他們對於一篇課文的接受情況也必然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喜歡抒情散文,對於抒情散文的知識了解很多,學習起來輕鬆自如,對魯迅先生的雜文卻有著很深的隔膜,如讀天書;有的學生理性思維很強,對於評論性的文章非常喜愛,而對富於感性的細膩描寫提不起興趣;還有更多的學生對某個作家或是生活的某個領域有太多的偏愛,在他們善長的領域,他們遊刃有餘,而在其它更多的領域內卻不甚了了。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在正式進入課堂學習之前先對學習對象的情況有個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傳統教學中我們稱之為預習。
然而傳統意義上的預習,並不都是符合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體係中,課前準備應該是比較寬泛意義上的學生的自我準備,即教師指出一個比較寬泛的範圍,在這個範圍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自我的選擇。這個選擇的過程是教師不能包辦代替的。隻有堅持了這一點,才能真正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並對課堂學習產生一種渴望,形成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的態勢。
這裏以高中課文《瑣憶》的課前準備為例。
魯迅是一個說不完的主題,單就年齡而言,不同階段的學生對魯迅的解讀程度差異非常大。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們都接觸過魯迅的篇章,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對於魯迅先生的評價,但是這個印象畢竟還是模糊的,對於魯迅的人格魅力和堅韌的精神他們還都缺乏比較深入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唐弢所寫的懷念文章《瑣憶》,恰好為學生進一步走近魯迅,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為了達到“走近魯迅”的目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先前已經知道的有關魯迅先生的信息做一個整理:
①列出你讀過的魯迅的文章(包括教材內篇目與課外自讀篇目)。
②找出你最喜愛的文章,談談自己的感想;如果不喜歡,也思考一下不喜歡的理由。
③想想魯迅在你腦海當中的形象。
④講講有關魯迅的故事。
⑤在相關資料中查找有關魯迅和他的作品的信息。
這樣的準備過程,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動起來,比較了解魯迅其人其事的同學可以帶動周圍的同學,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奮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學可以借此機會取長補短,形成主動接受的意願。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推動學生們利用教師之外的多種渠道主動獲得知識。正式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從這個基礎上展開。
這種研究式的課前準備工作,同樣適用於那些課外相關材料比較充足的著名作家和經典作品的教學。如《林黛玉進賈府》、《寶玉挨打》、《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智取生辰綱》、《失街亭》等我們古典名著的節選篇目,其中的故事已經通過電視、電影、書籍、廣播等渠道深入人心,而且互聯網和圖書館中都有好多的材料可供學生查閱。再如高中語文第五冊的第五單元四篇課文是《蜀道難》、《將進酒》、《兵車行》、《杜甫律詩五首》,這些詩可謂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收集大量的相關資料,為理解李杜的差異進入李杜的精神世界做好課前準備。
2、課堂教學階段。
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改革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啟發性原則的應用,即在教學過程中避免教師一言堂,教師要恰當地創設情境,用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正確答案。這種教學方法的使用與此前的語文教學相比無疑更科學更合理,但這還不是語文研究性學習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啟發性原則雖然在理論上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卻給學生設置了過多的障礙,這種觀點要不得,那個分析也不對,就象是三麵圍堵獵物,隻在一個方向上留有出口,看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得出答案,實則是學生在單一維度之下的無奈之舉。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教師並不要求所有的同學都得出統一的結論。詩歌理論中有“所指”與“能指”的概念,就是要說明詩歌語言的多重解釋功能,這其實也是文學作品的特色之一。按照接受美學理論的說法,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閱讀課文也是如此。作品一經問世,作家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意義的再現就在於讀者的解讀。可供多重解讀既然是作品本身提供的可能性,任何人就沒有權力規定讀者的接受模式,因此研究性學習必然是開放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