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可以用來構建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在講授散文篇目時,遼寧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時雲老師就曾提出,在每篇課文之中找到一個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組織的核心,這個問題可以在正式進入課堂之時,由教師提出。
以《荷塘月色》為例。
這是一篇抒情和描寫手法都非常細膩的美文,情景交融和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的精彩之處目不暇接。而作為高中學生,散文中的許多手法他們是非常熟悉的,通過認真閱讀、品評,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發現文章之美。
第一步,教師要設計好精彩的導語。
第二步,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讀。
第三步,引入研究性學習,選擇一個比較寬泛的主題,引導學生圍繞著這個主題仔細品讀,合作討論。品讀的對象既可以涉及思想、語言等多個層麵,也可以分為優點與不足。問題如下:
①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有哪些,試舉例說明。
②分析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情感態度和藝術手法。
③暢談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
第四步,組織學生們四人一組交換個人觀點,就某一問題,初步完成自己的發言提綱,這個過程要充分。
第五步,課堂集體交流。個人意見不求一致,隻求合理。
第六步,教師對各組完成的情況進行總結。
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可以得到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因此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投入,積極思索;在討論的過程中,交流思想,完善自我;在完成提綱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學會表達。語文教材當中有許多散文篇目都適合這種開放式的閱讀教學,如《背影》《燈》《燈下漫筆》等。而設置的核心問題既可以是有關語言表達的,也可以是有關思想情感的。對此,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的田作明老師介紹了他設計的開放式主題討論:
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筆者在簡單疏通文意之後。便要求學生自讀課文,體會本文所描繪的意境和作者含蓄的感情。由於學生手頭擁有部分資料,這兩個問題很快便解決了。為了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筆者又要求學生以自己的知識積累或者查閱手頭資料,用歌詞、唐宋詩句等表現作者此刻的心境。為了鼓勵競爭,我又把他們分成10個小組,分頭討論,一人上黑板寫,另一個同學陳述理由。沉默了一會,教室裏馬上熱鬧起來。有的翻書,有的沉思,有的討論,還有的不知從那拿來了“文曲星”。
十分鍾後,一組一同學在黑板上寫下了歌詞“我的心在等待”,另一同學解釋說:“蘇軾當時被貶,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所以夜不能寐,在等待朝廷能重新啟用他。”
“蘇軾的不少詩文都與月亮有關,他喜歡在月亮漫步,喜歡和月亮對話,以排遣心中的鬱悶,此時此刻,應該用歌詞‘月亮代表我的心’”
“蘇軾性情豪放,誌向遠大,雖然被貶,仍相信自己能東山再起,所以應該用詩句‘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來表現他此刻的心情。”
“我認為應該用‘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因為蘇軾一生幾經沉浮,顛沛流離,四處漂泊,麵對一輪皓月,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我認為蘇軾此時的心情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有遠大的誌向和抱負.”
“都是月亮惹的禍.”一向文靜膽小的A同學的話把討論的氣氛推向高潮,“月亮攪得他睡不著覺,引發他關於人生和命運的思考,仕途和富貴的慨歎。他感到無可奈何。”
“我認為此時他的心情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他此刻感到非常孤獨,所以要找張懷民。”
還有的說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野渡無人舟自橫”、“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黑板上寫得滿滿的,各組都把自己的“答案”圈起來,有的還在旁邊寫上“最佳”字樣。氣氛之熱烈、積極性之高是我從未見過的。
叮呤呤,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仍意猶未盡,拽住我不讓走,要我評判哪一種說法最好。我對他們積極探討、踴躍發言予以充分肯定,最後總結道:本文描繪了一幅清澄鮮明的月夜圖景,抒發了一種空渺寂寥的感受,其中灑脫無羈與無可奈何同在,隨緣自適與失意彷徨共存,但他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以順乎自然的生活態度來求得個人心靈的平靜。他以一種曠達的心理來對待種種不幸,也不願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在尋求人生中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東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家講得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