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給我了很大啟發,研究性學習確實給我們的教學帶了一片光明的前景: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在探究中還有可能進一步理解社會的意義和自我的價值。
3、作業總結階段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都非常注意每堂課的小結,在小結中,課堂教學的重點再一次有條理的呈現給學生,以便加深記憶。同時教師還會留一定量的課外作業。課外作業是根據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總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於鞏固和完善學生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技能,並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然而傳統教學中的每節課後的語文作業,除了寫作作業,一般都著眼在語言積累和語言訓練上。誠然,語文作業與其他學科一樣,有“鞏固和完善學生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技能”的功能,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社會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內所學的,隻是“滄海一粟”。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本隻是些例子。”語文的課外作業,如果隻是“以課文為中心編製習題”的話,那麼,充其量無非是在幫助學生讀懂“例子”而已。新加坡謝世涯在《新加坡與中國學生語文作業和考試比較》一文中,以魯迅的《祝福》為例,比較分析了兩國學生在語文作業和考試方麵的差異。作者的結論是:盡管兩國在處理《祝福》這篇課文方麵並無太大差異,但測試題型和教學方法卻各異。為了達到讓學生具有文學欣賞能力,作業練習和考試,新加坡全是側重於綜合分析的表述(回答)題,中國在平時作業裏,則包含著表述題和標準化的練習,但高考的試卷裏,卻主要是標準化的題型。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標準化題型是否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值得商榷。高考是所有高中教師回避不了的話題,本來,“應試能力”作為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在應考之前進行必要的訓練,無可厚非。問題是語文成績的取得,決不是靠這種“題海式”的“訓練”所能奏效的。即使從純應試角度看,語文學習成績也不能像某些學科那樣,與做題的數量成正比。而且這種課後的作業訓練,往往既獨立於課文內容之外,又脫離了生活和文化的意義,不利於鞏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起來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因此有必要對傳統作業進行研究式的改造。為此,上海市浦南中學的陸愛民老師為學生布置了“自主開放式語文作業”,他認為,理想的語文作業模式至少應該滿足以下四個方麵的要求:
其一,體現“主體性”的特點,使做好作業成為學生自覺自願的行為。
其二,體現“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由翱翔的空間。
其三,體現“累積性”的特點,使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有充分的保證。
其四,體現“綜合性”的特點,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裏得到多方麵訓練。
應該說,具有以上這些特點的語文作業就應該屬於研究性學習作業,對此許多教師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不少實驗。然而令人高興的是,在新語文教材的課後習題當中,編者已經將這種研究性學習作業納入了我們的常規教學,因此對傳統作業的改造要充分利用好現行的語文教材。
例如第三冊語文教材《燈下漫筆》的課後習題第四題:
作者把中國曆史概括為兩個時代,對於這種概括,你是怎樣理解?在班上展開討論,交將你的理解和感想寫成二三百字的短文。
又如《陳情表》的課後習題第五題:
中國古代統治者注重以孝治國,忠孝兩全被看作封建社會的傳統美德之一。閱讀下麵的材料,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材料(均選自《孝經》)如下: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大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資於事你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子曰:“孝子這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者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這兩個作業,前者可以利用發散性思維訓練展開一場開放式的討論,重在剖析;後者可以從所給的材料延展開去,結合相關史實進行辨析,重在質疑。這兩個作業都可以作為研究性作業留給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