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八)(1 / 3)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八)

(二)、全程式研究性學習設計:

階段式研究性學習設計利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從一個個細節努力改變著傳統課堂教學學生主動性差、教師一言堂的情況,然而由於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在研究什麼和怎麼研究的問題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因而從設計理念上講,階段式研究性學習方式還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對新時期的語文教改來說是個“瓶頸”問題。新教改的方向是要做到課堂教學以全部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所有學生的進步為宗旨,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做到課堂氣氛“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簡而言之,就是要用研究性學習的理念重構常規教學。

應該說,從素質教育的觀念進入基礎教育起,許多第一線的教師就已經根據各人的理解進行了這方麵的嚐試。這期間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教育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許多中學,特別是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學已經實現了校園網平台的搭建工程。短短幾年的時間裏,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了四千萬,中學師生對於互聯網的應用也迅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由於網上資料非常廣泛,容易獲得,而且適於建立起互動教學模式,所以早期的先行者們,如雲南曲靖一中的任玲、上海市浦南中學的陸愛民、上海“習客”課題組的王曉榮、天津十七中的魏薇、齊齊哈爾鐵路五中竇景林等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利用互聯網支撐起自己的語文研究性學習,並最終把它引入常規教學之中。

以《失街亭》等《三國演義》節選篇目為例,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大量的網絡資源,推動學生主動閱讀,從而獲得豐富的信息。

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學生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方麵,之後再確立自己的研究目標,這樣就不僅完成了傳統教學要求解決的人物分析任務,還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了解了名著,並且培養了善於質疑的思想品質,和自主探究、自行研究的能力。

浦東建平中學馬彪老師的一堂關於《藥》的課,課前學生遞交給老師145個問題,經過選擇,圍繞著茶館議“瘋”的場景,馬彪老師列出了以下九個問題:

1、為什麼把議“藥”放在茶館?

2、為什麼茶客要說夏瑜瘋了?

3、夏瑜挨打了,為什麼還要說阿義可憐?

4、阿義為什麼說夏瑜瘋了,還要恍然大悟地說?

5、為什麼茶客選擇駝背、花白胡子、20多歲的人?

6、為什麼20多歲的人不用黑頭發借代?

7、還有誰說夏瑜瘋了?

8、駝背五少爺為什麼最後說“瘋了”?

9、康大叔為什麼連說8個包好?康大叔屬於哪一個階層的?

這些問題的提出者都是學生,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就會給予自己想了解的問題以更多的關注。同時在同學之間的探討,給了那些不習慣站起來發言的同學以展示的機會。在課上未能得到發言機會的同學還可以在課下以小論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雖然這些小論文與正規的研究論文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它培養了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如齊齊哈爾鐵五中的竇景林老師教授的《社戲》一課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教學要點:

1、引進“研究性學習”模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通過自讀、研究、討論來整體感悟小說的內在精髓,提高分析小說的能力。

2、通過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雙喜等小夥伴們及六一公公)、小說的故事情節、景物描寫的作用來理解小說的中心思想。

3、廣泛搜集資料,研究、討論小說的一些難點。

二、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

三、教學平台:校園語文網。

第一課時

一、課前安排: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二、引入課文:由上學期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引出本課。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1、相同點:都是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

2、不同點:一個是散文,一個是小說;一個是真人真事,一個是虛構的故事;一個“我”是作者,一個“我”不是作者。

三、明確教法:研究性學習方法。

四、瀏覽“校園語文網——魯迅研究網”。

五、閱讀思考,每個學生在BBS討論組中提出一組自己有興趣的問題。

教學地點:微機室。

第二課時

一、課前安排:分組討論小組每個成員提出的問題,確定有代表性的、有學習價值的問題,拿到課上共同討論研究。

一、由學生介紹小說的背景。

二、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BBS上展開集體討論。

三、作業:從討論中選定一個最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完成研究報告。

教學地點:微機室BBS討論組。

第三課時

一、課前安排:審閱學生的研究報告,把BBS討論內容放入課件。

二、選定學生彙報研究成果(同學可以隨時質疑)。

三、教師展示學生討論的問題(或學生未能提出的課文重點問題。)

四、學生繼續瀏覽網站,搜集資料,展開討論。

五、教師點撥總結。

不注重學生討論問題的結果,要注重學生搜集資料、展開討論的過程。

教學地點:微機室。

問題精選

一、討論組:王克凡、肖楠、王岩、劉佳

1、課文第七段寫聽到那聲音為什麼說自己又“自失”起來?

2、看社戲是在什麼時間(季節)?

3、文章寫“社戲”為何又寫了許多在平橋村其他的事情?

4、文章中心思想是什麼?

二、討論組:徐宇、劉洋、馬曉禹、王瑛磊

1、結尾為什麼作者說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2、為什麼六一公公看到“我”就變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