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句歧義現象的探討(3 / 3)

B、用手或刀、叉等器具吃。

(七)語音停頓

古代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文人到寺院裏去見和尚朋友,天晚了,又下了雨。這位和尚不想讓朋友留宿,於是就寫了這樣一張字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這位文人是決意要留下來的,於是提筆斷句,變成這樣:“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這則笑話講的就是因句讀不同而出現的兩種不同理解。

這八種歧義現象有時不是孤立存在的。如:

科長也該檢查

對這個短語,我們可作如下3種理解:

A、“檢查”是多義詞,可作“檢討”解,亦可作“查看”解。

在表示“查看”的意思時,又有兩種意思:

B、“科長”是施動者,表示“科長也該檢查(工作)”的意思。

C、“科長”是受動者,表示“也該檢查科長(的工作)”。

即這個短語既有詞語多義引起的歧義,又有施動者和受動對象難以判定而引起的歧義。

三、如何分析語句是否存在歧義現象?

一個語言單位既是一個語法結構單位,又是一個語義單位,又是一個語音停頓的單位。在對歧義現象進行分析時,應牢牢把握這一點。

如“對售貨員的意見”理解為“給售貨員提出的意見”時,可作如下結構層次的分析:

對售貨員的意見

介賓

偏正

其“對售貨員”是一個介賓結構,表達的意思是“意見是對售貨員的”,其停頓為“對售貨員的/意見”。

1、分析一個語句是否存在歧義現象,主要應從語法入手,對其語法結構關係進行分析。因為語法結構關係的分析既是語言分析的基礎,又是歧義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如多種層次結構、多種語法關係、可以限製多種事物的量詞、語音的輕重等都可以通過結構層次關係的分析而得到解決。

2、其次,從詞類、詞義上作分析,看語句中的詞語是否是兼類詞、多義詞。

3、從施動者和受動對象角度,用變換語序的方法作分析,讓被分析對象分別去充當主語、賓語。

4、從邏輯角度作分析,看是否符合邏輯規則。

四、怎樣消除語句歧義現象?

1、提供可消除歧義的語言環境。

如:開刀的是他的父親

可在其前麵加上“我弟弟得了闌尾炎”,或在其後加上“他母親沒病”分別表示這個歧義短語的兩種不同的意思。

2、增減或變換詞語(包括虛詞)。

如:參考資料

可加虛詞“的”表示修飾關係。

3、變動語序。

如:許多孩子種的花

可調整為“孩子種的許多花”。

4、改用準確、明晰的詞語。

如:講台上隻有一架收音機,一邊還站著一個人。

可將“一邊”改為“每一邊”或“其中一邊”。

5、改換量詞。

如:兩個學校的老師

可改為“兩位學校的老師”。

6、用語要符合邏輯規則。

用語符合邏輯規則,即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