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體”與“全身”重複)
四、自相矛盾
有些成語在運用中,它自身的意義與句子其他部分表達的語意不是一回事,前後矛盾。
①我本來就對那裏的情況不熟悉,你卻硬要派我去,這不是差強人意嗎?
(從上文的語意趨勢來看,末一分句要表達是“你這樣做是強迫我”的意思,但“差強人意”的意思是“這勉強讓我滿意”,前後矛盾,應當改為“強人所難”)
②他對工作一向拈輕怕重,勇挑重擔。
(前後語意矛盾)
③為了讓分別多年的勞同學不期而遇,我們精心組織了這次同學會。
(“不期”即沒有約定,與“精心組織”矛盾)
④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莘莘”有“眾多”意,與定語“一位”矛盾)
五、不分輕重
句中的成語與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誇大其辭,輕重失調,大詞小用,言過其實。
①剛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豐就滑倒了,他爬起來奮力追趕,離終點20米時終於成為後起之秀,奪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後起之秀”所指後出現或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此大詞小用)
②這所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態度、文化素養、舉止言談都顯得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程度太重,應用“各不相同”)
③洪水衝垮了李老漢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難過,村前村後,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比喻舊社會到處是呻嚀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程度太重)
六、不辨色彩
不辨色彩主要表現在褒貶誤用、語體色彩不當等方麵。
①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無所不為”是指“什麼壞事都敢幹”,此誤將貶義詞作褒義詞用)
②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國畫研究院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趨之若鶩”是指“許多人追逐壞東西”,此誤將貶義詞作褒義詞用)
③敵人被打跑了,但我們知道,他們不會甘心失敗,一定會重整旗鼓,卷土重來。
(“重整旗鼓”指“失敗後,重新聚集力量再幹”,此誤將褒義詞作貶義詞用)
④他出獄後,仍不思悔改,和一個盜車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內偷了三輛摩托車。
(誤將褒義詞作貶義詞用)
⑤陝西剪紙粗獷樸實,簡練誇張,同江南細致工整的風格相比,真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
(在書麵語體風格的句中用口頭語成語“半斤八兩”,語體色彩不妥)
⑥老王一句話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氣衝霄漢。
(“氣衝霄漢”常形容大無畏的氣概和精神,用於此既感情色彩不當,又不分輕重)
七、不合邏輯
有些成語從意義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從邏輯推理角度推敲則存在問題。
①這位責任編輯敢對文字部分負責任,書籍的其他環節,如插圖裝訂等,他就望塵莫及了。
(“望塵莫及”比喻遠遠落後,與上文不構成轉折關係)
②他的演說不僅內容充實,而且閃爍其辭,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閃爍其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同“內容充實”不構成遞進關係)
③美國國務卿的中東之行,並未解決美伊矛盾,海灣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勞永逸。
(“一勞永逸”意為辛苦一次將事情辦好,以後可永遠不再費力了,可“局勢”是指政治、軍事等方麵在一個時期內的發展情況,它是動態的,絕不可能“一勞永逸”的。)
八、不當修飾
成語的修飾不當主要表現在修飾語中心詞之間搭配。
①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莘莘學子”是集體概念,與數量短語“一位”不能搭配)
②當登上黃山天都峰的鯽魚背時,人們都常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那種恐懼之感。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謹慎、不能修辭“恐懼”這一中心語)
③兄弟倆原來關係親密,好得不可開交,但是自從弟弟結了婚,不知怎的,兩兄弟漸漸形同路人。
(“形同路人”表現的是一種結果,不能受“漸漸”限製)
④參加座談會的同誌,對中央的方針政策表示堅決擁護,還與調查組的同誌暢所欲言,反映了不少問題。
(“暢所欲言”與前邊的“還與調查組的同誌”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