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寫錯別字現象分析
執教初中語文這麼些年,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無論教師如何給他講,如何給他練習或者是鞏固,以及他自己又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總之一句話,他要寫“錯別字”。這真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這兩年提出搞素質教育,我覺得素質教育也要落到實處,所以我對這個極其稀鬆平常的現象進行了一些探討,以期和同行、前輩相交流。
“錯別字”,意即“錯字、別字”,即(學生)把字的筆畫寫錯了或把一個字寫成了另一個字。“錯別字”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它的出現頻率也是很驚人的,且容易出現錯別字的人群並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就連教師、學者也要出現。為分析方便和有針對性,這裏我們僅談學生寫“錯別字”的情況。
“錯別字”,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實際上是“別字”。而我們一般籠而統之,把學生在漢字書寫上的問題都稱作是“錯別字”了。我們這裏則側重於探討“別字”的情況。這個“情況”要解決好,如若不然,就會出現“錯把‘馮京’當‘馬涼’”的“奇事”。而這對語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想,這也許是語文成績不好提高的一個原因吧。
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我個人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客觀原因造成的失誤
第一,由於“現代通假字”的出現而造成的錯別字
這是學生寫“錯別字”的最基本的一個原因。即由於音同或者音近而造成的“錯別字”。這也是我之所以稱學生寫錯別字是寫“現代通假字”的原因。縱觀學生的“別字”,絕大部分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古代詩文的默寫和背誦上。而這些又是語文的重點考題。如考“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作者“龔自珍”,很多學生就把“自”寫成了“字”。一下讓人想起學生寫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卻寫成了“朱字清”。再如寫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學生就經常將“僵”誤寫成“疆”……
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主要的因素是學生在記憶的時候,沒有認真分析,即讀“望天書”。這在學生中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
我的解決方法是,請學生在寫好答案後,花一兩秒鍾的時間讀一下。如“朱自清”寫成“朱字清”,我就說,難道朱自清“字”“清”?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溫庭筠的“斜暉脈脈水悠悠”中的“脈脈”,學生卻寫成了“默默”。我就教學生:照這樣,這首詞還有意境可言嗎?這樣,學生就能掌握方法,理解性的進行背誦和默寫,我想問題就不會太大了。
第二、由於漢字的“形”似而造成的錯別字
這個原因造成的學生寫錯別字在學生寫的錯別字裏麵也有很大的比例。如“晦”、“悔”、“誨”;又如“緝”、“楫”、“輯”;“戍”、“戊”、“戌”;“已”、“己”、“巳”;……這種錯別字學生一般比較好解決,但也需要方法。犯這種錯誤的學生,一般是對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讀書的時候大而化之,不認真;叫寫出來的時候是“信手拈來”根本就不考慮一下,而檢查的時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這樣,當然隻能錯到底了。
這種錯別字的解決辦法比較簡單,但也很麻煩,那就是學生要掌握形聲字的相關知識。還是舉剛才的例子,如“晦”、“悔”、“誨”。晦”從“日”旁,與時間有關,指天氣不好,光線不好等。“悔”從“忄”旁,與人的心情有關,指人很懊悔、後悔等。“誨”從“訁”旁,與說話有關,是教導之意。有了這些形聲字的常識,在寫“風雨如晦”、“悔之晚矣”、“誨人不倦”這些詞語的時候就不會寫錯了。
第三、由於某些漢字音近形似造成的錯別字
這種錯別字在學生中最容易出現,而且即使學生很善於檢查或者檢查出來了,都不容易改正確。因為學生在寫的時候先想到的是漢字的“音”,接著就是漢字的“形”。所以如果漢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話,學生是很容易出錯的。如“晦”、(hu?)“誨”(hu?)“悔”(hu?);“緝”、(j‰)“楫”、(j?)“輯”(j?);“栽”(z?i)、“裁”(c?i)、“載”(z?i);“撓”(n?o)、“繞”(r?o);“饑”(j‰)、“肌”(j‰)、“譏”(j‰)、……對於這種錯別字,我認為學生的解決方法應該是采用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首先對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這個字是哪方麵的意思,然後就是根據這個意思來選擇正確的“形旁”的漢字。最後再檢查一下這個(寫上的)漢字的拚音是否正確,是否合乎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