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寫錯別字現象分析(2 / 2)

舉個例子來講,如“栽”(z?i)、“裁”(c?i)、“載”(z?i),學生犯錯的幾率是比較大的。“裁”,學生經常遇到,如某首詩的“體裁”是什麼,學生很多時候寫的都不是“裁”,而是“載”或者“栽”。我覺得解決的方法是學生首先要知道這三個音近形似的漢字的意思和使用場合。“裁”、“栽”和“載”的“形”的區別主要是形符“衣”、“木”、“車”;而這幾個字實際上已經表征了“栽”(z?i)、“裁”(c?i)、“載”(z?i)的使用範圍和場合。即“裁”是與“衣服”有關的,如“量體裁衣”;“栽”與“樹木”有關;“載”與“車”有關。知道這些以後,學生再了解一下三個漢字的“音”的差別(實際上差別是很大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三點原因造成的錯別字,學生是很難避免的,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隻要按要求好好分析,善於檢查、糾錯,是不會出問題的。

(二)、由於主觀原因造成的失誤

第一、書寫差

這個原因造成的失誤在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中的比例比較大。平時筆記做的鬼畫桃符,形似天書,到用的時候隻能像研究“通假字”一樣的來研究自己的筆記。有些學生在期末複習的時候,你再讓他認認以前所寫的筆記,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他又不好意思問老師(怕挨罵)、問同學(怕遭恥笑),所以就以錯為錯,從而導致錯別字的出現,並且對他自己來說是個不可改變的錯別字——除非教師或者同學幫他發現。這種錯別字一般出現在那些比較難寫的字上。如《樂羊子妻》中的“以就懿德”中的“懿”這個字。

對於這種情況,主要方法是教育學生書寫要工整(最好從初一就開始抓,並使用作文本做作業),尤其是在默寫、背誦方麵一定要這樣做,因為這些題都是“見錯包”,錯一個字,可就前功盡棄了。

第二、由於考試時慌張(緊張)而寫的錯別字

這種情況主要在考試時間不足的時候容易出現,並且寫錯別字的人多數是“優生”(他們如果寫了錯別字,是很難發現的,因為太自信了)。解決的辦法是引導學生有一個好的臨考狀態,處變不驚,過好臨場發揮這一關。

(三)、外界因素造成的錯別字

這主要指社會上的報紙、廣告或者其他人寫的錯別字對學生造成影響,從而使學生寫錯別字。

如廣告中對成語的“妙用”或者“新解”。譬如,燃氣廣告的“一目了燃”中的“燃”,就是別字,應該是“一目了然”才對。

又如報紙上寫“我們要‘再接再勵’”,學生看了就跟著學。其實這個成語是錯的!應該是“再接再厲”才對。再如“變本加利”也是錯的,應該是“變本加厲”才對。……而這些恰恰是中學語文基礎題檢測的重點。

(四)、外界書寫漢字“繁簡”不分或者“繁簡”混用的現象的影響。

這尤其表現在我國上個世紀有一段時間的“亂簡化”對一代人造成的影響的“遺毒”的進一步流傳。

如“廖”寫成“廣”字裏麵一個“了”字等。

當然,造成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且情況也很嚴重,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不可改變的。隻要能找準病因,對症下藥,同時為學生創造一個“嚴打‘錯別字’”的環境,就一定能去除這個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