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1 / 1)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背景材料:

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宮,它的舊址是在現在陝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據《長安誌》記載:“驪山之上,台殿環列山穀,明皇幸。”山上宮室眾多,環境幽雅,唐玄宗李隆基不思朝政,奢侈荒淫,和妃子楊玉環常在那裏尋歡作樂。據《新唐書?揚貴妃傳》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玄宗每年都要勞民傷財,從四川一帶用飛馬運送荔枝到長安,供貴妃享用。眾所周知,荔枝是南方佳果,它不易保鮮,再由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還很差,在驪山想要吃到新鮮的荔枝很不容易,於是,為了加快傳遞的速度,玄宗不顧人民的死活,下達“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的命令,在“難於上青天”的進貢荔枝的路途中,不知摧殘了多少人的生命,驚塵濺血,似乎千載而後,那些人的鮮血還未幹。《過華清宮絕句》共有三首,是杜牧經過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而這首詩寫得尤為精妙絕倫。

簡要賞析:

首句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第二句寫山上宮殿之多。詩人在國都長安回頭望見驪山,隻見林木青翠,花卉茂盛,宮室堂皇,這一切交織成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山上的那座行宮多麼雄偉壯觀啊!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的(還以為有什麼軍國大事呢)。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深刻諷刺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奢侈靡爛的生活,也從一個側麵表達了詩人對黎民疾苦的關心。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鑒賞訓練:

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其一﹞是許多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中膾炙人口的一首。請賞析此詩後,回答下麵三個問題:

1.詩人是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的,那麼,展現在觀眾麵前的驪山全景是怎樣的呢?請具體描述一下。

2.“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請說說其中的原因。

3.試簡要分析此詩含蓄、精深的藝術特點。

解題思路:

第1小題實際上是考查想象能力,因為詩歌鑒賞常常要借助於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隻要明確“繡成堆”的雙重含義,展開一下想象就可描述出來。第2小題實際上是考查絕句起、承、轉、合的章法知識,抓住了尾句,也就能夠分析出其中的原因。第3小題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既可以從詩的主旨和表現手法方麵來分析,也可以從語言方麵來分析。參考答案:

1.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真是美不勝收:這兒林木蔥籠,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

2、尾句“無人知是荔枝來”含蓄委婉地揭示了謎底,“荔枝”二字,透出了事情的原委。

3、如詩中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這樣一來,就收到了比直抒已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寓意精深,含蓄有力。又如,當我們讀到頗有深意的“妃子笑”三個字時,不是很容易聯想到春秋時期的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褒姒一笑,竟兩次在驪山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結果導致國破身亡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個字也發人深思,其實驛使騎著飛馬風馳電掣般送來荔枝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皇帝也知。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為了討得寵妃的歡心而無所不為的荒唐。作者之所以說“無人知”不正是“語不涉己,若不堪憂”的含蓄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