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入詩別具韻味
詩詞中適當地引用數字,有時的確情趣橫溢,別有一番韻味。
賀之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一”棵柳樹的無數柳條垂下,“萬”字最為傳神!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千裏目”、“一層樓”,兩相對照,把登樓騁目的高遠意境,寫得神采飛揚,使它猶如格言一樣,曆千古而傳唱。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繪了廬山瀑布從天飛落的磅礴氣勢。《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日”“千裏”可謂神速,更妙的是“兩岸”的“萬重山”都在表達詩人絕處逢生,遇赦後的無比興奮之心情。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兩個”、“一行”、“千秋”、“萬裏”幾個數字的運用,不僅使詩句對仗十分工整,而且加深了杜甫草堂周圍景色的絢麗色彩,使詩的節奏更加明快,語調更為清新,令人百讀而有餘香。
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朝奏”而“夕貶”,真是得罪之速;但“一”提建議,就遠貶“八千”,足見封建帝王的“老虎屁股摸不得”!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渲染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冷落寥廓。
張祜的《宮詞》:“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此詩寫幽居深宮的宮女之哀怨,“三千裏”寫離故鄉之遙遠,“二十年”寫宮女在宮中時間之長久,她們一邊唱曲(“何滿子”樂曲名),一邊落淚地強裝笑顏為帝王歌舞之情狀在數字中突顯出來。
晏殊《破陣子》:“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碧苔“三四”點,春姑娘探頭看,黃鸝“一兩”聲春姑娘燦爛來,顯示了春天的活潑生機。,更顯示了農村姑娘的青春美。
黃庭堅的《竹枝詞》:“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貶官路途凶且險,“鬼門關”外把命撿,人民對他卻首肯。
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人讚美祖國河山之壯麗,同情中原遺民在金人統治下的悲慘遭遇,揭露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賣國行經。
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作者對於農民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都從數字中走來。
宋代無名牧童的“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抒發悠閑自得、怡然而樂的野趣。
明代詩人袁凱的《京師得家書》:“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隻道早還鄉。”遠裏家鄉話本長,濃縮“十五行”,“行行”隻道“早還鄉”。
金聖歎的《宿野廟》:“眾響漸已寂,蟲於佛麵飛。半窗關夜雨,四壁掛僧衣。”夜雨襲來,隻有“半扇窗”擋雨,和尚們卻已睡覺,“四壁”掛著僧衣……詩行中流露出詩人的孤獨、惆悵的情緒。
蒲鬆齡的《夜小雨》:“短更長更愁絮絮,三點兩點雨星星。”“三點”“兩點”雨不大,“愁”卻細密又綿長。
這些數字入詩,都倍覺形象生動,詩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