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咬《咬文嚼字》
人教社《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二冊選編了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文章所顯現的廣博的知識,明淨高潔的文風深深吸引了學生,但文中有些語句卻存在較明顯的問題。如此說來,並非想挑大師的毛病,因朱先生出生於清末,受具體語言環境影響,文章語言表達與現代語言規範有一定距離,實屬正常,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規範去苛求前人。但既然選來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範例,編輯是否應多一些考慮,是否也可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對原文作一下校正,使之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習典範的作用呢?筆者鬥膽列出18處欠當之處,正確與否,求教於大方之家。
一、標點使用不當
1、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
2、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麵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3、美人都是“柳腰桃麵”“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
例1中“把……改為……”內部不宜用逗號隔開,若認為句子太長,在“援例”後加逗號停頓較恰當。例2中“文學借文字表達思想情感”後的分號改為逗號較好,因這一標點前後的分句之間是分析解說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雖有在表因果關係的句中用分號隔開表示兩層意思的情況,但在學生對標點知識了解不多的情況下,這樣使用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例3中“王嬙、西施”是兩個獨立的帶有各自相對獨立含義的概念,不是直接引用這兩個名字,分別用引號為宜。另外這裏在列舉時都是兩個一組,即“美人”怎樣,“才子”如何為一組,“談風景”與“敘離別”一組,“做買賣”與“鉛字排印書籍”一組,每組內用逗號隔開,組與組之間用分號隔開,看起來明晰、嚴整。可細想一下,這種分組是否科學呢?“美人”與“才子”放在一起很對應,“談風景”與“敘離別”放在一起也馬馬虎虎,可“做買賣”與“鉛字排印書籍”有何關聯?放在一起確很勉強。這樣看來,這裏的標點也欠妥當,若列舉的每個對象之間都改用分號,也許更合規範。
二、用詞不當
4、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麵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5、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6、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
7、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非我們意料所及,沿著習慣的去做,總比新創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裏去。
例4中“凝練”指文字緊湊簡練,與“思想情感”搭配不當,改為“凝聚”或“凝集”要好。例5中“讚賞”是讚美賞識的意思,用在本句中不妥,改為“讚同”更好。例6中“含混”是模糊、不明確的意思,帶有貶義,這裏表達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意思,改用“含蓄”才恰當。另外,“蘊藉”是含蓄而不顯露的意思,是形容詞,不能作“有”的賓語,改為“意蘊”要好。例7中“深廣”是指影響,見識等程度深,範圍大,與“習慣力量”搭配不當,可在“習慣力量”後加“影響”或將“深廣”改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