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一直是唐朝曆代皇帝的皇宮,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凡是活在當時的唐朝或是西域各國的人都向往著能夠親眼見識這個東方的奇跡聖殿。大明宮其建築布局巧妙、華麗美觀、古色古香、亭台樓閣、雕梁畫棟亙古未有,其規模達紫禁城的四五倍之多。賈至有詩寫道,“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王維稱讚過,“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岑參有詩為證,“雞聲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杜甫感慨過,“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輝煌的見證,人間的向往。
大明宮的來曆卻不是那麼簡單,隋大業十三年七月,李世民協同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擁立李淵起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攻破長安,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即位後,本是以隋朝的太極宮為皇宮。然而太極宮的地形卻不是很好。隋朝信奉道教,以《周易》為本,以正北方北極星為尊。但長安的地勢是南高北低,於是每當下雨之時,長安城的雨水都自南向北流入太極宮中。李淵雖有建造新宮的想法,但苦於戰事內政,一直未能動工。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因喪子之痛,舊病複發,不能處理國事。遂讓位於秦王李世民,是為太宗,李淵為太上皇,住在大安宮。太宗為了以盡孝道,錦衣玉食,琴棋書畫。隻要是能夠為太上皇所喜愛的,都盡力的滿足,由於政務的繁忙,太宗之宮雖近在咫尺,卻不能經常探望。
一個月過去了,被軟禁的李淵終日悶悶不樂,彈奏二胡來表達自己沒有能阻止兄弟相殘,喪子之痛的事情發生。李世民看見太上皇如此這般,心裏也是著急,於是前去大安宮問安。
當踏入大安宮之門時,便聽得二胡之聲傳來陣陣的悲哀之情,往日父子之情頓時湧上心頭,叫離了左右之宮女太監。
“父皇,你難道還不肯原諒兒臣嗎?大哥和三弟無數次當眾誣陷兒臣,兒臣一忍再忍,但他們變本加厲,屢屢暗殺朕的大臣,國家之棟梁。我雖能忍,但眾臣不能忍。眾臣能忍,三軍將帥和天下百姓亦不能忍。三軍將帥齊請願要清君側,兒臣既為皇子,亦為三軍統帥,天策上將。天下之事即是兒臣之事,建成大哥雖貴為太子,但不思為國出力,隻知道為了權利鉤心鬥角,排擠威脅那些建功立業之臣子,如此這般隻怕我大唐離滅亡就不遠了。”
太宗說完,心中深感惋惜。
太上皇一眼望去悲哀中帶有一絲欣慰。
“世民,現在你已經是皇上了,不是李家的三小子了,心中隻為百姓,隻為天下,天下為公。為父自然高興,小時候為父也問過你的誌向,你說你以後想跟父親一樣做官,能夠治理一方,百姓安康。讓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當時為父聽了很高興,希望你以後能延續文帝的開皇之治。但時運不濟,沒想到隋煬帝楊廣竟是個暴君,三征高麗,開挖運河,殘害忠良,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自瓦崗起義之後,大隋已有十八路反王,天下大亂,而當初開皇之治的複興大業已成為了明日黃花,不複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