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魏征把自己比作隋煬帝時,李世民那張臉頓時拉下來,心中甚是不悅。
“隋煬帝怎麼能與朕相媲美呢?魏征,今天你是不是又吃錯藥了,要是不說出點讓朕信服的理由,就不怕朕會殺了你嗎?”
“陛下要是真想殺了微臣,微臣恐怕八年前就早已陪隱太子共赴黃泉了,何來能夠輔佐陛下八年之說呢?”
李世民一聽,心中的不悅之情早已煙消雲散,對魏征的對答開始有了興趣。
“哈哈,知我者,魏征也。不過魏征啊,你知不知道三國時期曹操有一個謀士叫楊修,楊修也是時時都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在門上寫下活字,楊修就猜出了曹操閑門太闊了。曹操寫下一盒酥,楊修猜出了是一人一口酥。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因為太聰明了,卻惹來了曹操的懷疑,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你有點像他啊。”
魏征當然知道李世民把他比作楊修是覺得他聰明蓋過主公是不明智的。
“微臣雖然像楊修一樣說話直接,敢於直言,但微臣絕不會像楊修一樣死於非命。”
“哦?魏愛卿為何如此確信?”
李世民有點想知道魏征的話中之話了。
“那是因為微臣雖像楊修,但陛下絕不是曹操。曹操生性多疑,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當初雖為陛下的死敵,甚至想方設法治陛下於死地。但陛下卻能夠禮賢下士,錄用微臣。微臣八年來進諫陛下不下百餘次,陛下竟能一一納諫,如此千古一帝,怎麼會殺了微臣呢?”
李世民聽後,又是欽佩又是高興。欽佩的是自己這八年來每一次接受魏征的納言都有一種要殺了他的衝動,但每次都被說得無言以對。高興的是自己有這麼一個良臣,將來大唐必定能夠如日中天,繁榮昌盛。
“哈哈,魏愛卿,朕這次又被你說得無言以對了,你又贏了朕。朕想啊,他日百年之後,這一代英主,一代良臣,不知後世會怎麼的評價啊。”
“那也是百年之後的事了,一切功過是非都由後人說。”
“喔,對了,剛才朕問你的問題你還沒回答呢,為何把朕比作隋煬帝呢?”
“陛下難道連這都不懂嗎?隋煬帝當時奸臣當道,處處報太平,年年報豐收,修運河,三征高麗,百官個個稱頌,難道這些都不是假象嗎?而陛下這次的南巡地方百官都早有準備,況且戰亂僅過去數年,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就盛世太平呢?微臣估計以陛下的英明神武,至少二十年才能獲得真正的太平。”
李世民感慨良多,魏征真不愧為一代良臣,
“是啊,至少二十年啊。朕也覺得世間沒那麼早就太平。不錯,說得好,真不愧是朕的魏愛卿。對了,現已入六月,暑期將至。你也知道太極宮已是隋朝的舊宮了,不是避暑之地,西北不遠處的玉華宮卻是不錯的地方,但朕數次去請太上皇與朕一同避暑,卻未能如願,不知如何是好啊。”
“太上皇雖不與陛下同往,但是可在長安建一座避暑宮殿,規模不用太大,能夠避暑,太上皇滿意就行了,畢竟太上皇也是崇尚節儉之人”
“這主意不錯,但不知在何處建造?”
“長安城東北方向地理位置極佳,可建高台宮殿。”
“行,就那吧,朕這就去告訴太上皇這個好消息。”
“但現今本是立國之初,百廢待興之時,一切都要以百姓為重,萬萬不可因為一己私利而致國家、百姓於不顧。為了大唐的萬世基業,望陛下行此事需三思而行。”